不知不觉就迎来了北方小年夜,一口饺子配一把泡好的翠绿腊八蒜,正式打响了春节第一炮!跟过往的小年夜不同,今天我们不讲怎样清扫,来带大家去瞧瞧老北京的四合院,上海滩的老洋房,岭南的旧阁楼寻寻旧,开启一段以“新”念旧的特别时光。
当有滋有味的老建筑,在当下又找到了新的功能和设计,到底会焕发什么样的时尚新风采?
老城四合院
RubyRen:对撞艺术,别有洞天
因为从小在胡同中长大,houseofwang的主理人RubyRen对四合院有着别样的情怀和眷恋,在她看来四合院是老北京人独特美学视角与生活感悟的有机结合。设计之初,她将这个空间当做回归家居艺术源头之地:
“年很特别,很多人暂别了忙碌,‘家’成了唯一的空间,我们以更投入的姿态,投入生活的本质,一方一寸、一角一落都弥漫着生活的温度,我们深信家才是滋养我们的地方,因此我选择了这样一个院落来展现我心目中的家与环境、居住于艺术。”
于是,她希望用最潮流的方式重新解构这个充满时光质感的空间,让它与时尚对撞,用独特的审美方式和空间功用还原一个“全新”的艺术空间。
RubyRen与空间设计团队将这个院落重新规划,从出众的原材料出发,将传统四合院的四个空间分别以木材、石材、玻璃陶瓷和皮质为主调进行改造,四合院的中庭和走廊以枯山水、梅花窗、镜面等进行点缀,给予人们丰富的空间观感。
坐北朝南的主厅,从院落的房梁、承重柱、地板到陈列的产品的地台均使用了大量的木材来作为表达“手段”。赤红色的墙体更衬托出整个空间温暖朴实的木制气息。
主厅在陈列上沿用了中国文化中“天地融合”的思想,所陈列的大部分产品与动物、自然、宇宙和人文息息相关。充满曲线的Oshun沙发,LeeBroom的“猎户座”吊灯,NadaDebs最具识别性的桌椅……
在这个空间里每一件展示品都各得其位,组合起来又舒服自然,就这样东方审美于西方美学巧遇在一起。
整个概念店营造了多元文化和艺术气息氛围的同时,凸显着每件作品的特色。在这里每一步都能带来惊喜,你会发现你和众多的艺术与设计不期而遇,在当下,全球亮点似乎浓缩于这一方寸之间。
废旧仓库
曾建龙:古老建筑,平衡有术
上海的南苏州河岸边,有一座将近百年历史的二层小楼安坐在旁,小楼所在的黄埔街道计划将其改造为外滩公共文化空间,为市民提供时尚、文化、社区共享的新理念。
有过老建筑改造经验的GID国际设计创意总监曾建龙和他的团队,就这样开始了一段化腐朽为神奇的设计旅程。
刚接触小楼时,曾建龙只看到了老式的外推小窗、贴着泛黄报纸的玻璃门和几件老旧物件。
整个场地杂乱无章,内部结构狭小逼仄,尤其是二楼,层高过低,上去的人只能弯腰低行,这与小楼前身的使命有关。作为仓库,二楼原就只是堆放杂物和箱包。
设计师对空间进行了重新梳理,在保持原有建筑建构不变的情况下,大胆拆除全部的内部构件并将材料留存,地面下挖30cm,对1、2楼层高进行重新分配。
之后架起钢筋,将拆下的楼板重新覆上,如此楼上楼下都变得宽裕起来,通透的空间感和不局限的功能排布,让80㎡的小型公共建筑发挥出更大价值。
诞于民国时期的水泥结构仓库,曾经过解放后时期的红砖部分扩建,如今又添加了新时代的钢筋铁骨,三段不同时期的历史对话在同一个空间达成,这在上海现存建筑中也不算多见。
设计师有意在保留建筑历史感的同时进一步强化,拆解出不同的时代印记,让市民去直观感受。
他将一楼原有的墙面涂料剥离,裸露出建筑最初的红砖墙体,刷上清漆后散发出独特的艺术张力。
现在的小楼已经成为社区的共享空间,每天都会举行各种花艺活动或艺术沙龙,成为一处社交驱动的新兴场地。
设计师特别在门口设置了巨大的玻璃幕墙,让路人可以轻松看到内里的布局,同时以退让的姿态划分出部分面积,制造可供路人休憩的造型花台。
花草、绿植、行人都成了小楼里自然流动的布景,小楼的内部结构也成了露于街道的别致景观。内外的界限变得不再明确,过去与现在也不再泾渭分明。
元古水屋:顺势而为的灵感重生
地点:北京后海/什刹海柳荫街10号(距地铁6号线北海北站A西北口步行m)
柳荫街十号,这里原本是一座完整的三进四合院,不知道什么原因被分割成三个部分,元古水屋只是其中的一进,虽然面积不大但依然保持着良好的合院格局。内向的空间,高低错落的屋檐,让人立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进到这个院子,几棵古树,一汤小池,引人注目,这也构成了元古水屋的开始。几颗古树原本就安立在院子中间,经过时间的雕琢,成为院中的灵魂。而院子里的水池设计则是设计师有意而为之,水是万物之灵,有了水小院便有了灵性。
院子平面成一个U字型,与隔壁墙体形成四面围合,这里是一个完整的空间,可以满足水屋四间客房、下午茶餐厅以及储藏空间的需要。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元古水屋在设计师的手下顺着古树和小池生长开来。
入口处需要一个小服务台,接下来就是四间客房。再往里面就是酒店的功能空间,洗手间和储藏空间把下午茶餐厅同酒店的居住区域分开,里面分别是两间下午茶vip包间,也是多功能空间,这里不但可以作为散台使用,同时也可以承接小型会议,沙龙以及展览等等。
最后剩下空间就是院子,一个地下室和几棵相映成趣的古树构成了院子的全部。地下室面积比较小,为了能很好的提高空间效率设计师加建了一个小建筑,把地下室空间与vip包间有效的联系起来,楼梯和建筑的天窗,照亮了原本阴暗的地下室,让原本幽暗的空间充满了无限的温暖。
顺势而为,顺其自然是设计师一直保持的心态。这里没有过多的粉饰,只有生活中最朴素的真实和美。
市井小院
申江海:强势刷新,万花筒里的“院子”
刘天萌的这个老宅位于北京传统意义的“核心区”,从这里到鼓楼只有短短几分钟的路程,因此这个院子周围充满了市井味和老北京的韵律。老树、屋顶、灰瓦、砖墙……古老的北京在这里发出“共鸣”,刘天萌也深深地被北京的古老韵味吸引。
“这也是我们把这个院子设计成‘万花筒’的主要原因,就是要让老北京的感觉在这里无限放大,我们用了镜面作为这里的主材,镜子的发射、折射不仅带来了空间的延伸和放大,同样也让周围的景致变成我生活的一部分。”
在申江海与刘天萌商量要用镜子作为院子的主元素之后,他们反复研究了铺设镜面的各种折射与反射角度,确保这个院子的私密。刘天萌更是将这个院子叫做“隐院”。
院子的庭院部分只有11㎡,特别小,申江海没有将刘天萌的庭院种上花草绿植,也没有做什么石阶小道,一面镜子却调出了完全不同的世界,在刘天萌的庭院中坐坐,你竟然会发现自己和环境是那么地接近。
刘天萌的院子让我们看到了另外的一种老房新生的方式——修旧不如旧,对于旧的东西,申江海是非常尊重的,“有历史感的东西,和我们日后加上的东西应该有所区别,否则我觉得是对老建筑的不尊重。”
保留了老梁柱、砖墙,简单地刷上清漆加以保护,并在老柱子旁边加上同色系的钢柱,其余则选用简洁的黑色龙骨稳定结构。剩下的部分就是“新生”,而且是足够新,这也是申江海和刘天萌当初为“隐院”定下的基调。
每当刘天萌坐在隐院的窗边时,这个万花筒发出的光就会照在她的脸上,同样也会照进她的心里,这就是她心中“新”的家原本该有的样子,也是不同于祖辈的“新”生活。
传统的青砖建筑
Metalhands咖啡:新旧对比,唤醒繁华
地点:北京前门/大栅栏西打磨厂街号(距地铁2号线前门站B东南口步行m)改造前的建筑是一栋传统的青砖建筑,设计师希望能够尽可能的保留建筑原本的材质与肌理,让新的新,旧的旧,从而产生一种新旧对比,这种具有冲击性的对比能够让空间激起使用者与空间历史的对话。
进入咖啡厅,从吧台向空间深处望去,就会看到三个层层相扣的拱券结构:
第一层是不锈钢板拱券,在结构上支撑起原本老旧且存在安全隐患的墙面;第二层是混凝土拱券,我们在原始建筑的基础上涂刷了水泥漆,保持老房子岁月的质感;第三层是保留的外立面一致的青砖拱券。
三层拱券的透视结构,让人仿佛沉浸在一种被历史包裹的氛围之下,一切旧的东西都以一种新的姿态呈现。通往二层的楼梯间区域,不仅仅是一个交通空间,用一种既围合又通透的形式,将人们引导进入二层更加开阔的区域。
设计采用了简洁的手法、极具工业感的混凝土墙面与现代感的金属板,肌理与光滑、粗犷与精致形成强烈对比,在这个非常小的空间内,材质对比的冲击效果被充分发挥,金色的“漂浮”楼梯和原色的水泥质感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力。
这种让新与旧强烈对比、冲突交织的改造手法,也像咖啡一般,能够经得起岁月的考验。
传统岭南建筑
PARKbyBalabala:打开的无界空间
地点: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佛山岭南天地钟楼对面(距地铁广佛线普君北路站E口步行m)
岭南建筑拥有其独特的地域文化特点,在山与海之间,岭南人创造了内封外敞的格局。近代的岭南建筑,濡染西洋文化,形成更加务实与东西结合的特点,造就了岭南传统建筑语汇特有的DNA,包括镬耳山墙,灰塑,砖雕,樘龙门等等。特别是因山墙造型独特,而广为人知的镬耳屋,成为岭南传统民居的典型代表。
杜兹设计进行改造的这幢岭南老建筑位于居民区与岭南天地景区之间,绿树环绕,生态环境良好。借助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条件,设计师为当地居民及孩子们创造出一个连续、灵活且具有包容性的空间:PARKbyBalabala。
保留了完整的岭南传统文化特色的建筑外立面,屋顶的“八仙过海”砖雕在绿植墙里若隐若现,保留其历史底蕴。
平面格局上,人流动线被重新梳理和全面优化,空间中轴线成为了人们穿梭进入岭南天地景区的“捷径”与可休憩的“公园带”。这幢百年历史的岭南老建筑,至此焕发了新生,成为一座充满活力的“PARK”。
传统的岭南建筑其实已经足够引人注目,它既是历史人文的承载,又是文化艺术的融会贯通。而杜兹设计设计团队更是将位于佛山岭南天地的一幢传统岭南建筑,改造为与自然无界的公园式体验空间“PARKbyBalabala”,别具一格,增色不少。
那些落满灰尘、饱经沧桑的四合院、小洋楼、或者庭院,如今看上去却还是那么有生活、有性格,充满了过去的无限回忆,每个细节仿佛都成就了一段故事,喜悦、惊奇、悲伤、感动……老房有自己的生命力和生活力。设计师们用一种当下最新的方式解读这些“老旧”的时光,正中了中国人的老话:历久弥新,完美重生。
更多精彩内容
见《时尚家居》一二月合刊
??????
↑点击图片直接购买↑
策划/温洁、苏曼、维娜、杨慧摄影/张之洲(HOUSEOFWANG案例)、夏小军(曾建龙案例)文/西窗月、Ada、单数新媒体编辑/KKC视觉/LZZ识别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