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丨深圳报业地铁传媒刘春堂科技突破创

导语:在大部分人视为“传统”的媒体领域中,以地铁为代表的城市出行方式正在与大众生活圈进行一次史无前例的深度融合,成就线下媒体场景新空间。

编辑丨户外广告参考

图丨户外广告参考

对于品牌商、媒体公司及广告制作商来说,地铁空间的媒体应用是时下最火的领域之一。品牌商看好这块人流量巨大的“地下空间”,为品牌效应升温;广告媒体公司则充分利用地铁站内空间独有的特点做足应用场景策划,吸引人们眼球,利用各种创新技术来实现不同应用场景的制作要求,达到令乘客耳目一新的“广告体验”。

据了解,深圳报业地铁传媒有限公司是国内实力名列前茅的地铁广告运营商,拥有深圳地铁1、2、5、7、9、11号线的平面广告媒体经营权。本期“户外媒体领军人物”,《户外广告参考》邀请到了深圳报业地铁传媒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报业地铁传媒”)总经理刘春堂,将与各位读者共同探讨地铁场景内的户外广告价值,以及未来地铁媒体的发展方向和数字化转型趋势。

从客流到场景,

论地铁媒体不可替代的天生优势

相较其他类型的户外媒体而言,城市轨道交通的持续扩张充分挖掘了庞大的受众资源,地铁媒体的网络覆盖面随之扩大,其商业价值也不断攀升。CTR曾在《中国广告市场回顾》报告中统计,即使是在广告整体市场下滑的情况下,地铁站内多个广告牌类型也均呈现增长。

在刘春堂看来,地铁媒体之所以能受到众多广告主的青睐,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

第一,地铁内稳定的客流量,为地铁广告带来了持续曝光。

地铁穿行在城市核心区域和主干道,有强大的渠道覆盖优势。

以深圳市为例,64.7%的深圳市民在公共交通出行时会选择地铁,年一季度因疫情影办公室族群较为严重,月平均客流量为万人次,低于去年同期。但随着“后疫情”的到来,线下办公和社会生产逐渐恢复正常,地铁流量再次展现出复苏回暖势能,二季度平均客流量达到了万人次。地铁人群大多是上班一族,且以年轻人为主,庞大的客流量为地铁媒体奠定了强大的受众基础。如此强大的渠道优势让地铁媒体成为了许多大品牌广告主的首选投放之地,促进品牌的溢价效应。

第二,地铁空间相对密闭,地铁广告的传播空间范围广。

地铁媒体作为一种空间型媒体,具有一定的密闭性,同时具备传播空间范围广、到达率高等特征,地铁空间所构建的封闭、强制、连续等独特的媒介环境,为品牌信息的传递提供了良好的传播土壤。现如今,受众触媒方式日趋碎片化,当人们沉浸在某种特定的空间之内,身心的专注程度也会更高,地铁空间连续性的场景为受众提供了沉浸式体验,品牌的传播效果相对更为优质。

基于以上地铁媒体的两点核心优势,可以说,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就是地铁媒体传播的“核心命脉”。据刘春堂介绍,报业地铁传媒由深圳报业集团与深圳地铁集团合资成立,目前经营深圳地铁1、2、5、7、9、11号线共6条线路的平面广告资源,总里程超过公里,约占深圳轨道总线网核心广告资源的80%,覆盖深圳市七成以上的核心商圈、近八成的就业中心,拥有最具黄金价值的辐射力,这也为报业地铁传媒增添了底气。

结合时事热点,

锻造“出圈”地铁营销事件

观察近年来大众所熟知的户外广告案例不难发现,几乎一半的“出圈”案例发生在地铁场景内,可塑性、多样化、具有吸引力的场景,让地铁媒体空间属性相对其他户外媒体更为突出,而这样的属性也决定了其覆盖的主流受众群体——热衷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年轻人。

可以说,地铁内的巨大客流、广泛的覆盖区域和媒体空间的创意,从品牌认知、形象见知、体验感知三层价值重塑场景媒体的内核,正在加速地铁“体验式场景时代”的到来。

年10月,“打工人”话题讨论热度高涨,微博上关于此话题的阅读次数达7.2亿、抖音上相关话题视频播放量达6.1亿次。凭借广告人敏锐的嗅觉,报业地铁传媒从策划到落地传播,用时一周,借助“打工人”这一热点话题,在大剧院站开展以“加油,打工人”为主题的拉布灯箱创意媒体展示,为深圳打工人加油。

来源:深圳报业地铁传媒

这样一组能够引发年轻人强烈共鸣的的地铁广告,很快便得到了来自乘客们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bing91.net/fydyy/1237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