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日,珠江边,天色渐暗。一群心智障碍人士和往常一样换上速干衣,在临江带状公园开跑。不过,没有人留意到这群人士的“特殊”身份。看似寻常的体育锻炼,背后却凝结着广州多年来对特殊群体运动探索和实践的不懈努力。
心智障碍人士普遍有着不同程度的社交和学习障碍。过去的漫长时间,人们认为这个群体的运动参与能力滞后,因此认定他们和强调速度、力量、柔韧、耐力的体育运动“八竿子打不着”,而针对心智障碍群体的体育教学实践也几近空白。
今年,第九届广州市社会组织公益创投活动资助项目——“心友伴运动康复支持计划”延续了广州多年来的特殊群体运动探索,每周在不同地点为心智障碍群体提供长跑、篮球、乒乓球、橄榄球等公益运动支持,与此同时,在社会组织、专业教练、志愿者多方推动下尝试搭建无障碍的运动环境。
“运动同样是心智障碍群体融入社会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板块,但如何将特殊教育和体育运动有机融合、持续推进,不仅在运动中提升自我能力,同时也让外界看到自己的精气神,恰恰需要一套完整的体系。”一位志愿者说道:“过去大家受限于各种原因,觉得运动对这个群体不重要,这也是需要改变的观念。”
运动正在带来改变
运动真的重要吗?在漫长的时间里,心智障碍青年身边的每个人都在为他们的就业和自主生活探索各种可能,光是花在这上面的时间,已经占据了大部分的生活,无暇顾及运动。如果体育运动在心智障碍群体中兴起,会不会给这些孩子的人生带来一点不同?近年来的广州,越来越多特殊教育工作者和公益人士探寻这一问题的答案。
年,广州市心友心智障碍者服务协会与华润万家计划开设关于心智障碍群体的志愿服务,运动恰好被列为其中一个服务板块。“跑步讲究技巧,我们就发动志愿者一对一引导。”区泳强是该项目的发起人之一,他认为,“跑步不仅能锻炼身体,还有助减少各种生理和心理困扰。伴跑过程中,志愿者与心智障碍者互相沟通和配合,坚持下来,也是无形之中推动社会融合。”从此,广州的珠江边多了一群特别的跑者。这些跑者一开始一次只能跑1公里,后来,跑完3公里,再到后来,变成了10公里,最后,数名心智障碍青年甚至成为了半程或全程马拉松跑迷,完成了多个城市马拉松赛事,在“跑友圈”声名鹊起。
区泳强分析道,跑马拉松只是一个目标,更重要的是在实现目标过程中自发的改变,获得自信,展示出不输他人的精气神,告诉所有人“我也行”。他告诉记者,在这个过程中,志愿者们目睹他们的改变和成长,开始链接各方资源,联合社会组织开发适合心智障碍者的职业岗位和职业培训体系,后期的职业开发和支持,乃至真实公开就业,都可以追溯到这段漫长的奔跑。
多方探索运动常态化
年,当跑步这项运动在广州心智障碍群体中变得“时髦”起来,广州市心友心智障碍者服务协会组织专业篮球教练在广州市少年宫开设了公益篮球训练营,后期,逐步衍生出乒乓球、橄榄球、足球项目。这些运动的每一个具体环节的设计都是有针对性的,训练目标或是提升肢体协调,或是强化规矩意识,或是提高协作能力。
一位专业教练告诉记者,很多时候,社会忽视了他们和健全人士的成长一样需要运动,“大家将适合心智障碍群体的运动称之为特奥运动,实际上,通过恒常的支持和训练,他们不仅收获快乐,同时也在向外界展示出自己的精气神,是融入社会的关键一步。”
这个过程中,很多孩子在运动中迎来了很多改变。
“广州还有上万心智障碍人士,怎么把这些小而美的尝试进一步复制推广,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一位公益人士说。
今年5月,广东省智力残疾人及亲友协会运动康复和特奥工作委员会对心智障碍者家长进行了抽样调研,发现名家长中,85.63%认为“针对性的运动康复训练对心智障碍群体融入社会有一定帮助”,但只有不到50%的家长表示,孩子有参与针对性的运动康复训练或体育课。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