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名为《时代的印记》的古书藏于法国巴黎阿瑟纳尔图书馆,记载了耶稣的诞生、生活以及复活等内容,由贾安·曼塞尔编著。毫无疑问,古人早就注意到了这样的现象。无论是在两千多年前的马王堆汉墓帛书上,还是在西方的岩画上,都能见到这样忠实的描绘。汉墓帛书
湖南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帛书上有关于彗星的原始描绘。这些图是基于古人仔细的观察与长期的积累而形成的,也被赋予了各种内涵丰富的意义,用来和人间发生的事情相比对。但在前科学时代,古人却没有任何途径去了解它们究竟是什么,它的出现似乎不像任何已知的天体那么有规律,无论是轨迹还是周期,都飘忽不定。/上帝的诅咒我们今天能看到的大部分关于彗星的描绘,都出自欧洲中世纪以后。随着基督教的兴起,彗星的形象在许多与宗教有关的艺术作品中频繁出现。中世纪人们对于宇宙的认识,主要沿袭了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的地心说模型。作为教会接受的“正统理论”,地心说的地位毋庸置疑。在宗教至上的时代,彗星也常常被当做是来自上帝的信使,它代表着神秘的预言与未来——尤其是不详的预兆,例如战争或国王之死。地心说宇宙模型
这幅出版于年的挂图,展示了自古希腊开始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提出并完善的地心说宇宙模型,这个模型在欧洲长达上千年的时间里一直占据“正统地位”。一个著名案例就是享有西方“清明上河图“之称的贝叶挂毯。年1月,英格兰国王爱德华驾崩,由于膝下无子,王位继承权出现了争端。哈罗德二世与诺曼底公爵威廉都认为自己拥有王位继承权,因此就在哈罗德二世登基后不久,威廉发动了对英格兰的战争,战争中哈罗德二世阵亡。贝叶挂毯局部
这幅长70米的挂毯制造于11世纪,详细描绘了黑斯廷斯战争的场景。年4月的哈雷彗星回归,也成为了黑斯廷斯战争的重要一幕,人们认为它带来了上帝的警示。这次史称为“诺曼入侵”的征服对英格兰而言意义重大。战争结束之后,为了展示新国王威廉的丰功伟绩,威廉的异父兄弟、巴约大主教厄德命人以黑斯廷斯之战和哈罗德之死为主题,为巴约圣母大教堂织造了一幅长70米,宽0.5米的挂毯,含个人物的大型挂毯。其中的一幅场景里:一颗彗星划过天际,人们纷纷举起双手指向彗星,议论纷纷或面露恐惧。根据现在的推断,这颗彗星就是年4月出现在地球上空的,著名的哈雷彗星。彗星左侧绣着一行拉丁文,意思是“人们为彗星而感到惊奇”(IstiMirantStella)。/圣子的征兆自十三世纪,一场新的思想运动从文化艺术领域开始席卷欧洲,这就是文艺复兴运动。人文主义和世俗文化兴起,艺术作品中的上帝不再仅仅是高高在上的神,彗星的形象也时常被艺术家所表现,融入到宗教的血液当中去。博士来拜
描绘了耶稣基督降生之时,来自东方的三位贤者追随星的轨迹前来朝拜的景象。这个故事曾绘制于很多画作之中,不过乔托于年作品上的彗星最为出名,人们认为他可能是受到了哈雷彗星的启发。文艺复兴早期艺术家乔托·迪·邦多纳于年创作的壁画《博士来拜》就是其中的代表作。根据《圣经》记载,耶稣基督刚刚出生之时,有三位来自东方的智者跟随者天上的星星一路找来,虔诚朝拜。艺术史家常常会沉迷于乔托对人物的绘制技法,不过天空中那颗燃烧着的彗星也同样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