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地铁一号线临江站rdqu

北京中科中医院 http://yyk.39.net/hospital/89ac7_detail.html

???

配图

壁纸

地铁一号线临江站

01

熟悉的周一早上,像往常一样,顶着蓬松的头发,半睁着仍瞌睡的眼睛,吴念被早高峰的人流裹挟着,被动地往一号线临江站的站台“冲刺”。

随着人流,下了人贴人的扶梯后,终于排在了熟悉的9号上下口,吴念抬头看看站台的显示屏,7:16分,即将到的这班地铁还有3分钟就到站了。和往常一样,她知道,自己不会迟到。

坐6个站,13分钟,然后下地铁,出站台,走上马路,再步行7分钟,乘电梯上楼,打卡,7点50分,她就能够顺利的坐在办公桌前,开始一天的工作。

吴念松了一口气,安心的掏出耳机,打开网易云音乐,把两个耳机头塞进耳朵里,熟悉的音乐响起,吴念整个人从头到脚都放松下来。

十年了,从高二那年地铁一号线开通,到高考、大学、工作、结婚、恢复单身……身边的一切都如匆匆过客,唯独没变、始终相伴的只有一号线和临江站的站台。

虽然每个时期的目的地发生过变化,但不变的是,每天早上,吴念都是从这里出发,傍晚或者深夜,再回到这里。

随着临江站成为换乘站,新增的三条地铁线路都在这里交汇,站台的人越来越多,尽管如此,吴念还是觉得对临江站一日甚一日的依赖,越来越有感情,就像一位久伴的老友,在早高峰的喧嚣嘈杂和晚归的落寞宁静中,给她温暖和踏实。

02

地铁来了,吴念快速地跟随队伍挤上车厢,然后靠到对面的车门。今天的人实在是有点多,背靠着车门的玻璃,吴念的脸都快贴上前面男乘客的肩膀了。

吴念皱着眉,转身面向车门玻璃,缓解掉这份尴尬。透过玻璃,吴念看到对面站台相反方向的地铁列车刚好也靠站,站台上同样被挤得水泄不通。

正对着的这节车厢的玻璃门边,一个瘦高的男人也面向玻璃门站着,后面的人还在往上涌,男人挺着肩膀支撑,半低着头看手机,猛地一瞬间,吴念的心狂跳起来。

李想,对面这个男人绝对是李想。再仔细看了一眼,没错,是李想。他的脸上除了多些沉稳以外,并没怎么变,还是那样轮廓分明,还是那么好看。

嘟嘟嘟的关门声骤然响起,地铁缓缓向前驶动,吴念盯着对面的身影逐渐远去,越来越模糊,尘封已久的记忆却像潮水一般涌来,越来越清晰。

拥挤而喧闹的车厢仿佛刹那间离吴念远去,她的思绪已飘回到十年前的高中生涯。吴念是高二的时候跟随父母工作变动转学到新华中学的,也是本市著名的重点中学,虽然她的成绩一直不错,但为了能进这所高中,父母没少花精力和找人情。

为了不辜负爸妈的期望,她两耳不闻窗外事,努力的适应着新的学习环境、跟上学习进度。学校以考代训,考试不断,单元测、周测、月测、半期测,每次考完,都会进行一次排名。

吴念的综合排名从初进学校的中游水平慢慢往前移动,最好的一次,曾排到了前15名的位置,但始终不稳定。

这年秋天,为缓解学习压力,学校组织了一次秋游,去南山公园登山。以班级为单位,每个班分成十个组,小组间互相竞争。吴念在的小组两男两女,她刚好和李想分到了一个小组。

平时忙于学习,加上性格较为内向,吴念并没有时间认真留意过班里的同学,特别是男同学。李想这个名字,倒是非常熟悉,因为每次考试后的排名,李想总是在前三名,非常稳定。

这次登山比赛,是吴念第一次和李想近距离接触。李想个子高高的,热情而温和,平时就热爱打篮球的他,登山也不在话下。在他的带领和帮助下,他们小组获得了班级的第二名,小组每个人都获得一份奖品,最后,还在灿烂的夕阳下一起合照留念。

吴念和小组的另一位女同学挽着手,李想就站在她身旁,大家一起欢呼,高举奖品,吴念每次转过头,都能看到李想满含笑意的眼睛在注视自己,而每次对视,都能让她心跳漏掉一拍。

03

登山结束后,吴念乘一号线回家。一号线是春节后开通的,吴念的家和学校都在一号线的沿途上,所以她平时都是乘坐一号线上下学,已成为习惯了。

虽然是起点站,却刚好遇到下班高峰,人很多,等吴念挤上车,已经没有座位了。她刚拉住扶手站稳,斜前方竟然有人叫她的名字,“吴念,吴念,快过来坐。”

吴念抬眼望去,李想就在她斜对角的座位上,微笑地朝她招了招手。见她不动,又叫了她两遍。吴念只好红着脸挤了过去,李想起身让她坐下,然后站在她座位前。没等她说谢谢,李想温和的声音响起:“你到哪儿下?”

吴念微微抬起头,却不敢直视他的眼睛,小声回道:“临江站,你呢?”。李想笑着说:“真巧,我也在临江站下”。在地铁的摇晃和前行的呼啸声中,吴念一直低着头,望着自己和李想一大、一小的两双白色运动鞋的鞋尖看。

他们一直没有再说话,李想笔直地站在她的前面,在拥挤的地铁上为她围出了一个小小的天地,彼时,吴念的心中升起异样的、从未有过的来自异性的温暖。

吴念已经不记得是怎么下车,又是怎么走出站台的了,只记得一股奇异的、全新的感受萦绕在她脑海里,让她不能集中精力思考,直到李想温和的声音再次响起:“明天我们一起坐一号线上学吧。你一般几点到临江站?”吴念才回过神来,轻声答道:“7点15左右。”“那我们明早见了,你快回家吧。”李想闪亮的眸子看着她,笑着催促她赶紧回家,并站在原地一直目送她转过街角。

那天之后,心照不宣的他们开始每天一起乘坐一号线上学、放学。李想热情、阳光,吴念内敛、文静,但他们又都心思细腻,会在许多事情上互相提醒。

性格互补、性情相投、爱好相似,随着俩人的接触越来越多,他们的心也越靠越近。虽然知道是学生,不能谈恋爱,但他们已在心里将彼此默认为恋人,相互鼓励、关心,俩人约定一起考上海的某所重点大学,就等着进入大学后捅破这层纸了。

李想踌躇满志,成绩一直优异的他信心十足,但吴念却为自己不稳定的成绩暗暗担忧,不过因为有李想描绘的绚丽未来激励着,所以,她一直没放弃,更加勤奋努力。

04

现实从来都是残酷的,事情并没有按照他们设想的状态发展。那年高考,吴念没能如愿考上第一志愿——他们共同约定的那所重点大学,而是划到第三志愿,被本市一所大学录取。

李想那边更让人意外和惋惜,一直那么优秀的他竟然落榜了,因为太过自信和执着,只填报第一志愿,却比录取分数线少了3分。

被现实狠狠打脸,对一个未满18岁的少年来说有多残酷,何况他一直那样顺利、那样优秀——李想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

就像一切故事的结局,他们的后来就那样戛然而止了,他们没有机会延续之前设想的美好未来,甚至都没有再一起乘坐过一号线。

吴念为李想感到痛心、难过,但她并不能为他做什么,也无法改变什么。就这样,他们被时间的洪流推着匆匆别离,天各一方,逐渐失去联系,再没相见。

上大学的那几年,吴念也一直乘坐一号线,她也曾幻想过再见到李想,幻想不期而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她渐渐放下了这个执念,接受生活的无奈。

大学毕业后,按照父母的安排,她顺利入职现在的这家公司,又接受父母的安排,相亲、结婚,再到前夫出轨、离婚。

十年来,命运的安排,让她的学习、工作、生活,整个人生轨迹都始终交织在一号线上。直到今天,在一号线看到李想,她才惊觉,十年的时光仿佛只是刹那之间,他们第一次共同乘车回家、放学的那一天宛如昨日。

这天晚上吴念回到家,翻出珍藏已久、多年未看的那张他们高二时登山拍的合照,看着上面两张纯真的笑脸,百感交集,一股巨大的酸楚和隐隐的喜悦同时涌上心头,让她忍不住泪流满面。

05

第二天七点钟,吴念满怀期待来到一号线临江站,她望向对面的站台,没有看到李想,她决定等。早高峰每3分钟一班的地铁已经过去了四趟,吴念始终在两个上下口的位置站着,眼睛紧盯对面站台的人流,搜寻着李想的身影,但一无所获。

第三天,7点15分,还是在9号上下口的正对面,吴念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夹杂在人流中,越来越近,越来越清晰,李想,就是李想,他低着头看手机屏幕,排在对面的等车队伍中。

第四天,电光火石之间,李想也正好抬头朝这边看来,吴念觉得自己的呼吸都快停止了,她没有再犹豫,抬起手臂来,朝李想奋力地挥动,对面好多人都看向吴念,李想也望向了她。

看到她的一瞬间,李想平静的脸上涌现出了激动的神情,他很快镇定下来,大喊:“别动,等着我!”然后飞快地转身,朝后面的通道飞奔。

几分钟后,她看到李想朝她飞奔而来,眼睛瞬间模糊。

兜兜转转,一晃十年,吴念和李想重逢了,还是在一号线,还是在熟悉的临江站,一切仿佛就像一场梦一样,也仿佛画了一个圆,他们重逢的终点就是起点。

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但吴念不知道,所有的重逢其实都是命中注定。李想当年高考落榜后,选择了复读,顶着巨大的压力,他仍然选择孤注一掷地去报考了两人约定的那所大学,直到第二年,他才考上。

他怀着一个信念,没有联络吴念,默默完成大学学业。四年后,他选择回到家乡,他想告诉吴念,他完成了他们共同的梦想,他坚守住了他的承诺。

06

然而,当年匆匆的离别后,他们再无联系,李想多方打听也没有得到吴念的消息。回想俩人当年每天一起乘坐一号线的纯真过往,李想蓦然想到回一号线碰碰运气。

奇迹真的发生了,两年前,7点15分的站台,他再次看到了吴念。她还是那么文静,只是眼睛里不再有昔日的光彩。李想心潮澎湃,吴念没有变,她依然坚持着乘坐一号线的习惯,就像当年上学时一样。

但不同的是,吴念的身边已经有了其他人——一个长得英俊却没什么耐心的男人。

李想很想冲上去给吴念一个拥抱,告诉她,他回来了。但现实让他抑制住了自己的冲动。两年来,他每天早上从临江站出发上班,即使下地铁后还要换乘公交车去公司,他也风雨无阻地坚持乘坐一号线,每天都在临江站上班的人潮中匆匆地、默默地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bing91.net/fyqydyy/102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