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的那场“文夕大火”,使长沙这座两千多年的城市成为一片废墟,古旧建筑所剩无几。今天,人们看到的老城区,其建筑绝大多数是在那场大火后重建或是重修的。年以后的四十多年来,进入长沙的人物、事物、景物真的是太多了,很难有一个准确的分类统计数字。
长沙人总是因了老长沙的变化而眼花缭乱。行走在持续扩容的星城,步行、自行车(含电摩)、公交(含地铁、出租车、磁悬浮等)、私家车出行,让视野的半径日益扩大,而人们时常叹息“不认得路啦”,“哎呀,咯是到哒哪里啰?我从冇来过啦!”
我,也算是半个“老长沙”,却在日常出行中,有意无意的碰到几个有了一把年纪的外来“老汉”,如墨庄。
墨庄位于望城区雷锋镇,距市中心的距离其实不远,若以五一广场为起点,自驾不过17公里。但它隐匿在湘中丘陵地貌的一个小山窝里,绿植掩映,有足够的空间,从纵横两个维度上充分地展示其舒展而富态的身躯。中国古建的一个显著特征便是在平面上展开营造。
墨庄原建于浙江东阳,为晚清人士钱良瑞为其原配夫人修建,钱良瑞曾是官商,在苏州、杭州等地都有房产。据说,十多年前,墨庄现主人、长沙知名收藏家谢念国先生在东阳偶遇这栋古宅,当时它正面临拆迁,谢先生非常惋惜,于是将其买下。并特意在怀化请了十几个精巧工匠,把拆下的大小部件按序分类、统一编号后运回长沙复建,耗时三四年。
这个三进的庄园整体上符合中式园林的公认标准,一进是牌坊,二进是门廊,三进是庐舍。很想从高处拍一张侧角的俯视图,以获得整体的具象,但附近没有高于它的建筑,而我又惋惜于不会操作无人机。又不想在其家世、沿革、对联和门额题写等处多著笔墨。那好,主建筑的装饰便是一个适当的切入口。
来自“木雕之乡”的墨庄木雕中国古建的装饰讲究“三雕”。先看木雕,墨庄原籍浙江东阳,是为闻名全国的“木雕之乡”。
此照片集中了墨庄木雕的精华,此图的中心部位为“百官来朝”。
皇帝居中,长髯峨冠;诸官奏事,众吏呈文。右侧,赖武将沙场血战;左侧,仗文官四方宣律。上部,古建承载屋顶重量的木质斗拱清晰可见。
看过主场景,再细观各分部:雄狮摆头,威风凛凛;卷鬃披毛、形神兼备;摆尾扭腰,神态逼真;一眼即可看出,此狮基本上是照搬广东珠三角“舞狮”中的南狮。
两狮通体金粉犹存,早年看时必是富丽堂皇;此色有一罕见而准确的称呼——青金色,既有先秦两汉时青铜器物的沉稳、古旧感,又有清朝紫禁城内鎏金铜器的耀眼、富贵气。
作为单件木雕作品,此南狮整体感饱满、凹凸有致,且细节考究(如:尖牙、大鼻子),刀工细腻,技法多样,是门廊、门楼类木雕中少见的精品。
“南狮”上面的“百戏杂耍”亦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南狮”左侧的“鹿衔灵芝”,“鹿”自通“禄”,“灵”便“通灵”,乃祥瑞之意。
古代建筑的这个部位名为“牛腿”,其作用为分散屋檐前部的重量,亦可从外部保护前大柱的直立。这个“满花牛腿”极尽雕工,做到了能雕尽雕。
“雀替”在古建中使用得比较普遍。以个人愚见,其装饰功能稍多于承重功能。这个“龙形雀替”接近“百官来朝”主图,大约也有点拱卫、守护天子的意味吧?其身躯就像一尾鲤鱼,让“龙图腾”有了几许“江湖”的本义意味。
墨庄木雕,还有多处值得细嚼慢咽的地方,本文只能择其要处稍作妄评,不再多言。余部留待各位观赏者自己去细品,去体悟那种观赏的乐趣。
墨庄石雕:“六龙戏珠”、“麒麟渡海”石雕精品分布在门廊左右两侧的青砖墙上。
“六龙戏珠”貌似是青石材质的浮雕。如此而言,盖因笔者对木材、石料等细分的确切命名知之有限。
两条大龙的头部雕刻得生动、传神,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大龙的整体身躯雕刻得十分讲究,很好的表现了爬行动物的扭动感,一连串的三角背鳍变化有致,真是极好的细节匠心。
另外,大龙的四只脚爪也都遒劲而富于力道。
“麒麟渡海”,可圈可点之处则很有限了,其意义便是在对称性装饰。
其他散布于路边、廊下的几尊石猴、石马等雕件,植荷养鱼的石池等,也都平平而已。倒是一进牌坊的石雕,还是颇有看点,但其原籍为江西,多少有点遗憾;再则,本文的下一节亦将对城内的另一处江西石牌坊作稍微详细的介绍,此处就不多言了。
进入门廊,迎面是一架太湖石。正面看它,无甚奇巧;若从侧面观之,便得一“鸡头”,且正低头置喙、梳理羽毛,妙处天成的抽象之物,倒也有趣。
也许是本人太过看重木雕,又有未抵达之处,竟是没看到砖雕。另,湖湘民居中,用砖雕作装饰本就少见。倒是在开封的“山陕甘会馆”(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很好的过了一把砖雕瘾。
墨庄庐舍:中式庭院和园林小品庐舍是为三进,作为主体建筑采用的是闭合式院落型制。
“三槐世第”从外观上看,是典型的徽派建筑之“灰壁青瓦马头墙”范式,古意怏然。左右两边墙壁上的雕刻和屋檐下的斗拱皆为浅灰色,粗看还以为是石雕,但细看却疑似水泥预制件拼装而成——但愿是眼神不济,未能明辨而致。
两进式中式庭院流溢着古朴、舒适、宁谧的气息,漫步其间,形体渐轻,神志亦清。
二楼为藏品展示室,木雕的神龛、木床雕花饰板、匾额、题刻、屏风、瓷器等,品类多多,不乏看点。
园林小品类的景观自是随处可得。
还碰上了一个拍“艺术照”的妆容美女,身穿素色汉服,手捧木质古琴,静立于古建和绿植之中,更添一番情趣。
待嫁的女子、婚纱影楼也都看中此地。
天然绿植和园艺盆景交相辉映——真是“偷得浮生半日闲”的好去处。
眼下,还没有开墨庄的公交车。自驾的距离若从五一广场算起大约17公里左右,车程约45分钟,道路平直,半天即可往返,游览的伸缩性比较大。因私家园林之故,游览收费,约三十元以内。
江西石门楼我的活动半径比较小、出行的地方亦有限,长沙主城的周边地区,这类古建大约还有靖港的“宁乡会馆”,长沙县板仓(开慧镇)的“杨氏宗祠”,湘潭韶山冲的“毛氏宗祠”(清乾隆二十二年年营建)等,皆为清中晚期兴建、扩建,且都保存、修葺得完好。怀化中方县荆坪的“潘氏宗祠”亦是很有看点的去处。但若论及自然环境、庐舍、装饰、绿植、园艺等,前述几处皆略逊于墨庄。
舍近求远,有时候是必须的。只是城里的两位新“老汉”还在等着我们。墨庄属整体拆迁,要很大的土地面积,只能在郊、县,老城区内的,则只能部分拆迁使用。
一个是位于芙蓉广场的湖南图书城南侧一间酒店的石门楼。我在和现场工匠交谈中得知,该石门楼是从江西拆送过来的,具体来源何处不太清楚。
众所周知,如今百业竞争的局面强劲的推动了装饰业的发展,各种潮流、各类风格层出不穷。一间店面若想让人惊鸿一瞥,着实不易。
复建现场,一位小负责人告诉我,石门楼是从江西拆来的,是大小两栋古建,当地要拆,便挑选了一栋小的,买了下来。
主梁上系的那个红绸结十分醒目,平添十二分喜庆之气,这是源于一个流传甚久的行业规矩。建筑业历来有在房屋上大梁时放千子鞭、挂红绸、讨彩头的习惯;有的地方还要祭雄鸡血破煞,以求宅安。泥木行如此,石料行亦如此。
早几年,都正街修复时,我也拍到过石匠在给石库门安放石门额时燃放千子鞭、挂红绸彩球的场景。再早几年,地铁某号线某标段开工之日,我也拍到过类似的场景,施工方甚至牵来了一头牛,捆上四蹄,再燃烛烧香,鸣放数挂万子鞭,作鼓震金,演示一通,再将牛牵走。
选择复建石门楼的施工期照片,意在展示“迁入感”;一旦石门楼进入“完成时”后,现场感没了,视觉感中也就少了一点点鲜活味。
“祖德流芳”四字用魏碑书写,工整而踏实,透露出一股大户人家的宏阔之气。
顶额部位的中心石刻上,“皇宫”清晰可见;侍者手持羽扇,亦步亦趋;宣旨的高官峨冠宽袖,面带喜色,脚踏祥云,手捧“圣旨”,所言之事大约也不外乎加官进爵、金榜题名吧。
左右两边是“双龙拱卫”,一派威武;两扇格栅门再次突出并延伸了宫廷感;“双凤衔灵芝”自是一派喜庆、祥瑞之气。
主图下的长图表现了“文官出朝”、“武将征战”的场面,横向设置的画幅,雕有“八将八骑”,八将各操兵器,有刀、枪、剑、戟、锤、锏等,更兼士兵摇旗呐喊,人物、战马皆栩栩如生。
此门楼石雕的精彩部位在“祖德流芳”题额的下方——双龙五狮。两条苍龙大口全开,狮群似从其口中吐出;五只雄狮奋力前行,争抢彩球。彩带凌空,吞吐缠绕,另有四孔彩球居中,均采用的是镂空雕刻技法,刀法之精准、细腻,令人惊叹!
门楼下方还有四个石雕门当。“门当”在北京老城四合院的门脸上是常见之物,甚至可以说是官宦之家的标配,多为木雕彩绘;在南方的古建中则不多见,石雕的就更少了。
综合门楼的石雕画面和四柱石刻门当的配置,作一揣度的话,此门楼人家当为仕宦家庭,似为祖上沿袭。
对其他各处的石刻不再多言,留待读者放大图片,自去观赏。
我不知道石雕在赣派古建筑中所占的份额,眼前的这座石门楼就足以让人惊喜不已啦。
这两只麒麟就比前述的麒麟精彩许多。
从这个局部看,两种石料的色泽有明显的区别。也听道中人讲过,同一采石区、同一时间段採得的石料,色泽上也会有些微的差别。但愿是这个原因。另外,也许是因了年代久远,这门楼的某些部件、部位多有破损,移居长沙前后启用新石料对其进行了修复或更换的结果吧。
长沙丁字湾麻石是闻名全国的,那里工匠的手艺亦享誉五湖四海。据介绍,至今,故宫麻石料的活计多为丁字湾石匠所揽,其他高级别的风景名胜亦多延请他们。只是在本城,丁字湾石匠的精品力作却是少见,甚为可惜。
领御大厦室内古建木构件再讲讲另一项木料精品。前面讲的木雕,多在门脸处。现在到位于营盘路隧道口加油站西(南)侧领御大厦的室内古建看看。
一座现代建筑的大厅,用古建木构件做了装饰,一目了然的“古为今用”。据了解,古建木构件约是10年前从外地拆过来的,从主构件上看,像是徽州古建。
这种不用天花板遮挡,让弓形顶及梁架全部显示出来的式样,在古建中叫做“彻上明造”。此做法对木料、木雕有着较高的要求。
从画面看,这种上下陪衬、旧新转接还是比较好看的,无明显的违和感。
此处的楼层也很明显。
柱与梁的转接既紧固、牢靠而又富于装饰感。
大梁和小梁都是雕花梁,转接部分的木雕也很精细、美观。令人遗憾的是看到了红白两根电线。
时常在古建中看到电线和水管,总让人生发一种隔涩感。却又很无奈,火灾是古建最大的,也是致命的隐患。早几年,滇北小镇独克宗就被一场大火烧去了一半,那么漂亮而特色鲜明的少数民族古镇,真的是可惜!
这户人家用的是两根雕花木门当,按规制而言,官位是小于前者的雕花石门当人家的。
雀替短小了一点,是全赖主梁和大柱承重之故。
木雕部分达到了精细与繁复并存的效果,人物雕刻正是神形兼备。
此店家(或公司)用其门楼部分仍是做了门脸,虽正对马路,但其位置不大打眼,门脸也略小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