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林子人
界面新闻编辑
黄月
1第14届上海双年展正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举办,本届主题为“宇宙电影”。主策展人安东·维多克(AntonVidokl)曾作为艺术家分别于年、年和年参加上海双年展,这是他第一次以策展人的身份来到上双。
“宇宙电影”的灵感首先来源于维多克对“俄国宇宙主义”的多年研究——这一诞生于俄国十月革命前夕、因种种历史偶然长期湮没于思想史中的学派,对永生、复活和星际旅行有着令人惊叹的大胆设想。这一学派格外重视艺术,大多数理论家不只是科学家、哲学家、医生或革命者,也身兼画家、诗人和小说家。因此维多克认为,以艺术双年展的形式对此做出回应是合适的:
“人类对恒星和行星的解释造就了我们的起源故事、信仰、时间体系,也影响了经济、导航方式、农业、科学和社会秩序。有意无意间,它们塑造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宇宙电影’的参展艺术家们将探索人类与宇宙的关系如何影响了地球上的所有生命。”
“宇宙”与“电影”的联系由它们的共同点缔结:德国作家、电影制作人亚历山大·克鲁格(AlxandrKlug)认为,宇宙就是最初的电影,宇宙中所有过去的事件都以“光的轨迹”形式储存。考虑到电影诞生的原理也是光与影的记录,电影就不仅是一种叙事媒介,也是一种宇宙现象。在维多克看来,人们仰望星空,正如从黑幕布上看到影像,宇宙与电影调动的是同样的观看经验。
与此同时,“宇宙”与“电影”的话题均与上海有不解之缘。维多克注意到,上海是亚洲最早的电影制作和发行中心之一,而整个亚洲地区最早的大型天文台之一佘山天文台就坐落于上海,“这座城市似乎有着既参与宇宙又参与电影的历史传统。”
共有来自六个大洲41个国家的79位/组艺术家参展,其中中国艺术家数量为17位/组。上双创立之初的目的是为中国艺术家提供一个展示平台,呈现中国前卫艺术创作的精神价值和文化价值,本届上双更看重双年展国际文化交流的意义。另外,艺术双年展一般呈现的是近年来新近创作的作品特别是为双年展制作的委约作品(本届上双新委任和新制作的作品有2件),历史回顾却是本届上双的重要元素,参展作品的年代横跨20世纪初至今。
但“宇宙电影”这一主题又似乎呼应了某种当下中国的文化氛围。作为近年来最受瞩目的国产电影之一,《流浪地球》被一些评论者认为彰显了中国人特有的宇宙观和价值取向;科幻类文学作品近年来进一步走红,波兰科幻大师莱姆的代表作《索拉里斯星》于年再版,是当年最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