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毕竟是孩子,“目光短浅”是他们的特点,利用好这个特点,还可以“变废为宝”呢?
给学习设置升级规则,让孩子看到自己的努力成果
小学阶段的孩子家长可以把孩子每次的学习成果记录下来:
比如,今天读书20分钟,并和妈妈交流了读的主要内容;
今天订正数学错题5道,并在错题本上做了解析;
背诵英语单词50个,按时间复习了上次的单词;
父母可以把这些好的学习行为可视化,做成一个表格,贴到冰箱上,让孩子每天完成后去冰箱上打√。
当孩子看到自己的学习成果都展示出来,排成了一个完美的√榜,不忍心破坏,哪怕有一次爽约了,完美感、完整感都被大大破坏了。
我在暑假期间就用这个方法让孩子看完了86集的《水浒传》。
每天看完2集后就去打一个对勾,写字看后感。只要坚持看完这部电视剧就奖励买一个视频会员。看到40多个√组成的五星,儿子心中的成就感大大增强,站在表格前志得意满地陶醉了好一阵子。
通过这个小操作,儿子不仅了解了《水浒传》这个考试常考的知识点,每天写作的字感悟也让孩子的总结、归纳能力大大提高。
最重要的是,孩子通过看这一部电视剧取得的成果,学会了怎么把大任务切分成一个个的小任务。
一天天的小积累,“滴水穿石”的力量,扎扎实实地为自己“升级”。
把孩子的进步数值化,可视化,对孩子坚毅力的提升也大有帮助。
赞美孩子好的行为,让他们自己战胜自己
现在每个孩子都玩电子产品,很多孩子甚至达到了沉迷上瘾的地步,我们能不能借鉴一下游戏的设计精髓,使用游戏化的手段来管理孩子的学习呢?
孩子们喜欢玩有挑战性的游戏。
比如,你跟10岁以上的孩子玩抽牌点比大小的游戏,孩子玩2分钟就不想玩了,因为这完全都是随机,没有挑战。
如果你跟孩子玩掰手腕的小游戏孩子们会更来劲。因为,没有输赢的游戏,无须拼个你高我低的游戏没有意思。
在运动会上,团体操表演和米跑孩子更喜欢哪个运动呢?是米跑等拼输赢的比赛。
孩子们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觉得没有竞争就没有意思。
既然孩子们有争输赢的心理,如何让他们在每天的学习中,也有“胜负”呢?
可以给孩子的学习行为进行评分,就像自由体操和跳水比赛一样,前空翻多少分,后空翻几周的打分是多少。
举例来说,认真学习一个番茄钟加2分(基础分要大),晚饭前完成作业打5分。
和孩子商量一起来制定规则,每天对孩子的学习行为进行评价、打分,计算总分。
经过一段时间的记录以后,就可以看出孩子的变化了,如果分数提升很快,孩子就明白了现在自己越来越棒了,变得更好了。
由此可见,对孩子的好行为进行数字化评价,就是以游戏化的方式促进孩子自我成长。
长满鲜花的花园长草少。
同样,我们赞美孩子积极的良好行为,是减少其不良行为的最佳手段。如果一味批评孩子的不良行为,不断强化,不但不能帮孩子改掉这些问题,还容易让孩子将错就错。
比如,想减少孩子睡懒觉的习惯,就要记录孩子早起的次数;
想让孩子按时做作业,就不要强调孩子某一天有没有交作业,而是把按时做作业的次数不断累积,让孩子看到自己的“沉没成本”;
想让孩子少玩手机,就要记录孩子认真运动和学习的时间,一段时间之后,你就会发现孩子玩手机的时间逐渐减少,学习的时间不断增加。
这就是花朵茂盛的花园不长草的原理。
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