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好,欢迎来到百科全书。今天我们要讲的是“恒星”。
恒星是由发光等离子体构成的巨型球体。天气晴好的晚上,夜幕中总镶嵌着无数的光点,这其中除了少数行星,其它的绝大多数都是恒星。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而夜晚能看到的恒星,几乎都处于银河系内。而银河系统共约亿颗恒星,人类只能观测到一小部分。人类观测恒星历史已久,观测方法很多。那些比较明亮的恒星被分成一个个的星座和星群,有些恒星有专有的名称。
中国古代的恒星命名法是把星空分为若干星官。各个星官包含的恒星数量多寡不等,少则一个,多则几十个。所占的天区范围各不相同。在古代人的心目中,天和地一样也应该有国家和社会,于是他们就类比地面上的情况,给天上的恒星对应地上的事物:天子、诸侯、军队等。其中还掺杂了很多神话成分。
北方星空,恒星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垣:北天极附近的紫微垣、东方星空的太微垣和北方星空的天市垣。每一个垣里有很多恒星,他们依据古人的想象中分担不同的职务:紫微垣是天帝居住的地方,太微垣是天帝处理政务的地方,天市垣是进行交易的地方。每一个垣里面都有各种恒星组成的事物或者官员。黄道及附近的恒星构成了二十八星宿。这些星宿是古人为了测量天体运动方便而设置的。同时将二十八星宿与东南西北对应划分了四象。这种星宿的划分对于农业生产活动的时间安排很有帮助。古人对于恒星的命名,基本上是按照星官名+数字来的。例如轩辕十四、参宿七、毕宿五等。也偶有例外,比如:东上相、北落师门、老人星等。
过去,天文学家认为恒星的位置是永恒不变的,所以才给它们取了这个名字。事实上,恒星并不是静止不动的,它们时刻都在围绕着所属星系的中心旋转。而且,恒星运动的速度快得惊人,即使速度慢的也会在每秒钟运动几十千米。例如,太阳就带着整个太阳系,以每秒钟千米的速度环绕银河系的中心旋转。由于恒星在不停地运动,星座的形状也在不停地变动,只不过它们距离我们实在是太遥远了,只有经过几百年之后,人们才能发觉星座的形状发生了变化。
恒星一般在星云密集的地方诞生。构成恒星原始星云的气体云会在引力作用下坍缩,当部分区域的气体云收缩成团时,其密度会变得越来越大,温度也随之升高。当它的中心温度达到万℃时,氢原子核会聚变成氦原子核,释放能量。最初形成的恒星称为原恒星,它在引力的作用下继续收缩,星体的总质量不断增加,内部气体处于完全对流状态。星体的这种状态持续一段时间后,就形成主序前星。主序前星内部温度达到万℃时,星体不再收缩,恒星便由此诞生。
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夜空中的星星颜色并不相同,有的发红,有的发黄,有的发蓝,还有的发白。不同颜色的恒星表面温度是不一样的,颜色越浅,温度就越高。一般来说,深蓝色恒星的表面温度有℃,而红色恒星只有℃。
当恒星中心区的氢燃烧完毕,氦和碳就开始燃烧,使恒星演变成红巨星。当红巨星放出巨大能量的热核反应不再发生时,内部的高温会使外部发生爆炸,并抛射大量物质,最后剩下密实的核恒星。如果核恒星的质量小于1.3倍太阳质量,它就会演化成白矮星。如果白矮星的质量较大,膨胀后就会成为超巨星,以超新星爆发的形式结束生命。爆炸后,内核会坍缩成一颗中子星或一个黑洞。
每天一个小知识,让学习改变自己,让积累创造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