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后备奶牛培育现状研究报告首发大数

21日下午,中国首份《中国后备奶牛培育现状研究报告》由中国后备奶牛培育协作创新平台(CHC平台)秘书长曹志军副教授发布,超过1小时的报告全方位概述和剖析了中国后备奶牛培育现状与存在问题,该项目依托国家标准《后备牛饲养技术规范》(报批稿)和农业部主推技术《优质后备奶牛培育综合配套技术》(农科办第9号)等,数据主要来源于18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家牧场,提供超过75万条后备奶牛信息,中央电视台对报告进行全程跟踪报道,部分内容将被收录进电视栏目《优质后备奶牛培育综合配套技术》。

平台联合科研院校、牧场和企业,意在为行业提供基础数据参考和推荐标准,并为后备奶牛培育存在的问题提供解决思路,首轮报告一经发布,就引发了行业内的热切   研究报告中提出,根据目前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犊牛的平均初生重为36.3kg,60%介于34-40kg,初生重会受性别和胎次影响,公犊初生重平均比母犊高3.0kg,经产牛平均比头胎牛所产犊牛初生重高2.64kg。在哺乳犊牛生长阶段,大部分哺乳犊牛日增重在~g,占比达47.7%,且断奶日增重与哺乳期长短有关,哺乳期越长,断奶日增重越大,同时,犊牛日增重还受地域环境的影响,北方犊牛断奶日增重高于南方犊牛。

  目前我国哺乳犊牛成活率达到96%,哺乳阶段是呼吸系统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高发期,其中腹泻和肺炎最为严重。哺乳期犊牛腹泻发生占12月龄前后备奶牛腹泻的91%,且患病牛多集中在0-3周龄;肺炎主要发生在犊牛60日龄前,占12月龄前后备奶牛肺炎的44.8%。可见,控制呼吸系统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是牧场哺乳犊牛饲养管理的重点和难点。

  后备奶牛阶段的另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是初次配种,我国后备奶牛平均初配月龄为14.2月,平均初产月龄为24.7月。

  通过分析母牛产犊季节和产奶量的关系,结果发现产犊季节对应天产奶量的高低顺序为:春、冬、秋、夏。进一步的数据分析显示,夏、秋季产犊的母牛高峰产奶量低于春、冬季产犊的母牛,高峰奶量降低可能致使泌乳曲线的下降,从而导致了整体产奶量降低。产犊季节影响产奶量的原因可能是夏、秋季的高温天气使奶牛产生温度应激。

  本次研究成果丰厚,针对该项目,CHC平台下一步将利用现有数据对哺乳犊牛日增重与后期产奶量、断奶应激与犊牛生长发育等相关关系,以及后备奶牛饲喂效率、初乳质量状况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CHC平台将扩大合作地区及牧场数量、设立重点监测牧场、进一步加强牧场数据收集和信息完善工作,并建立符合我国生产实际的预测模型。

  -年,CHC平台的五年规划以整合现有资源(数据),研发后备奶牛培育关键技术为主,把三“化”——记录体系标准化、试验方案科学化、研究结论系统化——作为工作重点。CHC理事长、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胜利评价说:“在犊牛的未来研究上十分重要的,一个是涉及犊牛生理、免疫、病理的进一步研究;另一个就是以产业的需求为导向,对犊牛和未来高产奶牛生产及长寿性的相关性研究。我很高兴能够看到有团队在专门做这件事,这对于制定适用于中国的后备奶牛饲养培育标准有相当深远的意义。”

  发布会现场还通过问答的形式与现场观众进行了密切互动(本平台将于近日推送问答环节精彩内容,敬请   此外,为深化牛场、涉牛企业、高校学者与专业学生对犊牛管理的重视程度,发布会现场还特意设置了科普展板与活畜(犊牛)展示区,为参会人员普及犊牛知识,提供与活畜直接互动的机会,是本次发布会的亮点之一。科普展板面向与会的专业与非专业人士,利用图文结合的形式生动地描述了犊牛饲养管理环节的基础知识,并由来自牛精英联盟高校的30名在校大学生作为志愿者进行了现场讲解,受到了参会人员的一致好评。

背景简介:

中国后备奶牛培育协作创新平台于年11月正式启动,是由中国农业大学奶牛营养创新团队发起,联合产学研机构成立的我国首个后备奶牛研发平台,首批理事单位22家,涵盖37万头后备奶牛。CHC将建立后备奶牛产学研协作机制,实现“问题(经验)来自生产,成果(技术)用于实践”,促进中国奶业协作共赢、成果共享、共建中国后备奶牛培育标准化新模式。

截至目前,已有消费日报、中国消费网、凤凰新闻、黑龙江奶业信息网、中国国际奶业展等新闻媒体对本次发布会进行了报道。

摄影:茄子传媒

小编:麦兜二

责编:zz

赞赏

长按







































银川白癜风医院
白癫风早期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bing91.net/jzxfyfbyy/8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