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升本政治重点1018

专升本政治必看知识点

必背知识点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01认识的发生和本质

1.认识的发生:认识是在劳动实践中发生和发展的。

2.认识的本质:是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认识是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3.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1)实践决定认识或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注意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含义、关系和意义。

(2)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先进的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促进人类世界的进步和发展,落后的、错误的认识指导实践,阻碍人类世界的进步和发展。

02认识的发展过程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关系和意义

(1)区别:含义、特点、形式、地位不同。

(2)联系: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感性认识有待发展到理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不能说两者相互转化,只能说相互作用。

(3)意义:反对割裂二者关系的“唯理论”与“经验论”、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2.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

(1)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第一次飞跃。

①理由:认识的真正任务是要达到理性认识才能有效的指导实践。

②条件:要有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并对感性材料进行辩证思维的加工。

(2)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更重要。

①理由:认识的需要和要求,实践的需要和要求。

②条件:主要是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3.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非理性因素对认识的发动与停止、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认识运动的飞跃上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表现在动力作用、诱导作用与激发作用。

4.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认识运动的反复性的含义与理由。

一个正确认识完成的标志是在实践中达到预期的结果。

5.认识发展的规律与意义

(1)规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不断前进,以至无穷。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其公式是实践——认识——实践。

(2)意义:坚持尊重群众的实践,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其公式是群众——领导——群众。

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是统一的,特殊——普遍——特殊、实践——认识——实践、群众——领导——群众是一致的。

(3)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关系:实践是理论的基础,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实践创新的先导。

03真理发展的规律

1.真理及其客观性

真理是指人类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的根本属性是客观性: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具有真实的客观内容;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社会实践也是客观的。

坚持真理客观性,反对唯心主义真理观。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的关系

(1)同一真理都是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①真理的绝对性(绝对真理):就是承认真理的客观性、承认世界的可知性、承认认识发展的无限性。

②真理的相对性(相对真理):就是指任何真理只是一定范围的正确认识有待扩展;只是近似的正确认识有待深化,只是一定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发展。

(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其区别如上,其统一性的表现是:

①相互联结、渗透: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之中有相对。

②辩证转化:真理是由相对不断走向绝对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这是真理发展的一个规律。真理发展的规律还有:真理是在实践中发现、证实和发展的,真理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3)坚持正确对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3.真理的具体性

(1)真理的具体性是指任何真理都是在特定条件、范围的限定下主体的认识同特定对象的一致或者符合。如果超出这些限定“只要再多走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错误”。

(2)真理是具体的原理的要求

真理是有条件的,真理是全面的,真理是历史的,真理是一元的,同一个真理不能因人而异。人们的认识可以因人而异。

4.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优点来决定的。只有实践能把认识同对象进行比较,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优点。

(2)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实性

请注意以下名言的哲学意义:列宁指出,“实践高于认识”,邓小平指出,“拿事实来说话”,事实胜于雄辩。事实指的是实践的结果。

04真理发展的规律

1.真理和价值的区别

真理强调主观同客观的一致,价值强调客观同主观的一致。

2.真理和价值的统一

(1)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是人的活动的基本内容,认识世界是追求真理,改造世界是创造价值,二者密不可分。

(2)真理和价值相互引导、相互结合。

(3)在实践中去追求真理、创造价值,用实践来检验真理和价值。

辩证的唯物论

01物质观

(1)物质与运动的含义、关系、意义

①物质是指不依赖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应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运动作为物质的存在形式、固有属性或根本属性是指宇宙间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简要的说运动就是指变化。

②物质和运动密不可分,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③坚持物质和运动相统一的观点,要反对否认物质是运动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和反对否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的唯心主义的观点。

(2)运动与静止的含义、关系、意义

①静止是指相对某一参照系,事物没有发生特定的变化或事物的根本性质不变。

②运动与静止密不可分,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任何事物都是运动和静止的统一。

③坚持运动和静止相统一的观点,反对只承认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也反对把静止绝对化(不变不动)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3)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的含义、关系、意义

①时间、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存在形式,时间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是一维的、不可逆的,空间是指运动物质的广延性,是三维的。

②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是不可分的,物质运动在时间空间中存在,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③坚持物质运动与时空不可分割,在理论上反对否认时空客观性的唯心主义观点,反对否认物质运动与时空相联系的形而上学观点,坚持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02实践观

(1)实践的含义: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或者说主观见诸于客观的行动。这是人特有的对象化活动、物质性活动。

(2)实践的意义: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性活动,就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3)实践的基本特征:物质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4)实践的基本形式:生产实践、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践,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5)实践的结构包括:主体、客体、中介。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内容和结果是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

(6)实践的作用:实践是自在世界分化出了包括人化自然在内的人类世界,使“自在之物”不断转化为“为我之物”。

03意识观

(1)意识的起源: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的产物。

(2)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与属性,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影响。

(3)意识的作用:意识能动性或主观能动性是指意识具有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功能,其表现有: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与计划性、高度创造性、对生理活动的控制性、对客观世界的反作用性。

04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物质是客观存在,意识是主观存在;物质是根源,意识是派生;物质不能代替意识,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2)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物质可以变成意识,意识可以变成物质;意识和物质具有同一性。

05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1)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统一于物质,物质就是客观实在。

(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彻底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结语

人生从来没有真正的绝境。无论遭受多少艰辛,无论经历多少苦难,只要一个人的心中还怀着一粒信念的种子,那么总有一天,他就能走出困境,让生命重新开花结果。

——采自今日话题

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bing91.net/jzxfyfbyy/95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