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开学季,许多新生都从天南地北来到北京,那么不熟悉交通线路的你,到底怎样从机场、火车站到达人民大学呢?答案是地铁!因为两个大门都离地铁口特别近。所以今天为大家定制了一份简易版抵校指南。
From__to中关村大街59号中国人民大学西门
北京站(用时1小时):
搭乘2号线内环(崇文门方向)——宣武门站换乘4号线(安河桥北方向)——海淀黄庄换乘10号线外环(苏州街方向)——苏州街下车(推荐C号口下车,行走米,即可抵达人大西门)
北京南站(用时53分钟):
搭乘4号线(安河桥北方向)——海淀黄庄换乘10号线外环(苏州街方向)——苏州街下车(推荐C号口下车,行走米,即可抵达人大西门)。
北京西站(用时38分钟):
搭乘9号线(国家图书馆方向)——国家图书馆站换乘4号线(安河桥北方向)——海淀黄庄换乘10号线外环(苏州街方向)——苏州街下车(推荐C号口下车,行走米,即可抵达人大西门)
首都机场(用时1小时9分钟):
T2航站楼乘坐机场线(东直门方向)--三元桥地铁站换乘10号线外环(太阳宫方向)--苏州街下车(推荐C号口下车,行走米,即可抵达人大西门)
北京南苑机场(用时1小时29分钟):
机场大巴北京西站南苑机场线(北京西站南广场方向)--新宫公交站(步行米)--4号线新宫地铁站(安河桥北方向)——海淀黄庄换乘10号线外环(苏州街方向)——苏州街下车(推荐C号口下车,行走米,即可抵达人大西门)。
From__to中关村大街59号中国人民大学东门
北京站(用时46分钟):
搭乘2号线内环(崇文门方向)——西直门站换乘4号线(安河桥北方向)——中国人民大学站下车(推荐A1号口下车)。
北京南站(用时38分钟):
搭乘4号线(安河桥北方向)——中国人民大学站下车(推荐A1号口下车)。
北京西站(用时25分钟):
搭乘9号线(国家图书馆方向)——国家图书馆站换乘4号线(安河桥北方向)——中国人民大学站下车(推荐A1号口下车)。
首都机场(用时1小时6分钟):
T2航站楼乘坐机场线(东直门方向)--三元桥地铁站换乘10号线外环(太阳宫方向)--海淀黄庄换乘4号线外环(天宫院方向)--中国人民大学站下车(推荐A1号口下车)。
北京南苑机场(用时1小时14分钟):
机场大巴北京西站南苑机场线(北京西站南广场方向)--新宫公交站(步行米)--4号线新宫地铁站(安河桥北方向)——中国人民大学站下车(推荐A1号口下车)。
地铁线都是一个站点连接一个站点
但在我眼里
地铁就是用来讲述一个城市故事目录
穿梭在隧道里
我们重温一个又一个历史事件
接下来
就让小研带着你看看人民大学地铁沿线的故事吧…
01
地铁10号线
(苏州街站靠近人民大学西门)
10号线作为环线地铁,全长57.1公里,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全地下站点地铁线路。其范围广,所经线路,更是几乎涵盖了京城年建城史中的方位极致,这条游走在三、四环之间的京城地下“回廊”,涵盖了帝都的所有精髓!
苏州街
站名得自于清乾隆年间所建的苏州街,这同时也是海淀区的一条重要街道,是连接皇家园林和市井民坊间的一条通路。六下江南的乾隆爷对姑苏城的美景恋恋不忘,于是在瓮山开挖昆明湖时,为给皇太后做寿,将瓮山改名为万寿山,将山后的湖改名为苏州河。在长米的沿岸修建仿苏州铺面多间,还修了10种多座牌坊,油漆彩画,都是仿照苏式营造,称作苏州街,故由此得名。
海淀黄庄
海淀黄庄站得名于明朝皇帝朱棣的庄园农场,当年朱棣还是燕王,庄园取名王庄。朱棣后来继位大统,海淀王庄遂改名为海淀皇庄。皇庄出产的粮食直接送往皇宫,不许县政府过问,到了清道光年间,易名黄庄。如今,古代皇庄的古柏、古槐尚存,就在黄庄路口处,可供访古。今天的海淀黄庄更是精尖企业和高端人才的汇集地,新东方等上市公司,盘踞在海淀黄庄地铁站的四周。
北土城、西土城
元世祖忽必烈入住北京后,兴建大都城,因其东西南北四面城墙全部由夯土筑成,俗称
土城。后来到了元末,朱元璋账下大将徐达统兵北伐,占领元大都后,将都城的北城墙南移五里,另筑新墙,北部的元代城墙成为遗址,而北土城、西土城正因临近元大都北城墙遗址而得名。西土城今天的出名,在于此地被北京电影学院、中国政法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知名学府环绕陪伴的缘故。
安贞门、健德门
这两座地铁站设在北土城护城河以北,站名沿用了元大都城北面两座城门的名称,而两座城门的得名都出自博大精深的《周易》。安贞门,取意《周易·讼卦》“不克讼,复即命;渝,安贞吉”。健德门,取意《周易·乾卦·象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元代的皇帝出巡北游,都是从健德门,风风光光的出城。但到了元末,在明朝大将徐达的北伐军攻陷大都城时,元顺帝却是灰头土脸的从健德门逃出了京城,逃回了蒙古大草原后,再也没能回来。
太阳宫、芍药居
太阳宫站得名是因为附近曾有一座太阳庙,供奉日月水火之神,此外这里还曾是京城著名的产菜之乡。而芍药居的得名也和太阳宫分不开。太阳宫当年香火很盛,据说乾隆爷去太阳宫施香,路过一家摆满芍药花的店铺,乾隆皇帝龙颜大悦,因为后宫娘娘最爱用芍药调的花蜜养颜,于是乘兴给小花店赐名“芍药居”,并要店家将芍药花进送宫里,名字便由此而来。
呼家楼
据说清朝时此处有一呼姓财主,盖了个二层楼,高高地俯视着附近低矮的民居,久之成为附近的地标,被过往行人称为呼家楼。
金台夕照
金台夕照的景致来自于战国时期燕昭王为招纳天下的人才贤士而修建的“黄金台”,内设黄金千两,太阳西下时夕阳照耀在黄金台上闪闪发光,景观绮丽。历代文人墨客多有赞黄金台的诗赋,所以在金章宗时选定“燕京八景”时为一景。到清乾隆时,乾隆皇帝为八景立碑。如今“金台夕照”石碑,竖立在距离地铁站不远的财富中心景观池边,这里是否就是当年“黄金台”的所在地,恐怕没人能说的清。但因其地处CBD核心区域,是如今京城当仁不让的“黄金眼”。
公主坟
公主坟位于复兴门外,现有公主坟立交桥和北京地铁公主坟站。历史上称王佐村,清末改称苑家村,日伪时期改称公主坟。公主坟这个地方原有清朝清仁宗嘉庆皇帝的三女儿庄敬和硕公主,和四女儿庄静固伦公主而得名。文物部门就对公主坟进行了考古挖掘,并参考历史资料考证,证实这里因过去葬有清仁宗嘉庆皇帝的两位公主(满族称为格格)而得名。
火器营
站名来自清朝八旗制度,火器营是清朝禁卫军中的精锐部队,由满蒙八旗兵丁组成,负责守卫皇城,故由此得名。
巴沟
巴沟站得名于巴沟村,曾经这里泉水众多,形成了八条大沟渠,这些沟渠的水流注入了畅春园等西山园林,也算是“三山五园”的一大水源线了。清末,军机大臣那桐曾在巴沟的别墅宴请日、德、英、美、法、意、比等国的驻华大使,俨然把这里变成了一个小小的国宾馆,随着清朝覆灭,别墅最终荒废。
02
地铁4号线
(中国人民大学站靠近东门)
4号线是北京市轨道交通路网中一条贯穿市区南北的主干线,其日均客流量在北京地铁线路中一直是佼佼者。听说,4号线是北京地铁线路中最具城市传说故事的线路之一。
魏公村
魏公村曾是元大都郊外的畏兀儿人(现今后裔为维吾尔族、裕固族)聚落。它的形成与金元时期对高梁河水系的利用密不可分。由于优美的地理环境和畏兀儿人的宗族观念,在西直门外、高梁河畔出现了几个畏兀儿大族世代相承的家族墓地。以这些大型陵园为核心,这里逐渐形成了畏兀儿人在京郊的聚居点。虽然在元末明初这些陵园已经消失,但畏吾村之名却一直延续下来,之后改名为“魏公村”。
灵境胡同
明永乐十五年,皇帝朱棣患病,夜间梦见两位道士前来授药,不日其病即愈。皇帝甚为感激,于是下令为其建宫祀,赐名为灵济宫。每逢初一、十五、立冬、夏至等节令,皇家总要派大臣前往烧香祷告,祭祀真人。崇祯十五年有位大臣向皇帝写了一个奏章,说灵济宫供奉的两位真人是叛臣之子,不宜受朝臣拜跪,请示用帐幕将其塑像盖起来,停止祭祀活动。崇祯皇帝认可了这个奏本,从此灵济宫便衰落了。当时灵境胡同分东西两部分,东段因坐落有灵济宫,因此被称为灵济宫,西部南侧有宣城伯府,因此称宣城伯后墙街。年后,进入民国时期,东段改称为黄城根,西段则称为灵境胡同。年后,两段并称为灵境胡同。
西单
西单的名字来源于一座牌楼,牌楼题名“瞻云”。在东城区现东单路口也有一个牌楼,题名“就日”。因为都是单座牌楼,且东西相对,因此俗称为西单牌楼和东单牌楼,简称西单和东单。在西单和东单的北面各有一处四座牌楼的路口,因此称为西四牌楼和东四牌楼,简称西四、东四。如今的西单是北京市西城区的一个以商业为主的街区,沿西单文化广场、西单北大街有诸多商业设施分布。
宣武门
北京内城右池的城门。明定都北京后,将元代城墙南拓。正统四年()重修城楼、瓮城,并把元顺承门改称宣武门,取宣扬武功之意。,一般是囚车经过之地。
陶然亭
清康熙三十三年(),工部郎中江藻奉命监理黑窑厂。江藻在慈悲庵西部构筑了一座小亭,并取白居易诗《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更待菊黄家酝熟,共君一醉一陶然”一句中的“陶然”二字为亭命名。“陶然”一词的本义是喝醉后的闲适欢乐的样子。这座小亭颇受文人墨客的青睐,被誉为“周侯藉卉之所,右军修禊之地”,更被全国各地来京的文人视为必游之地。清代二百余年间,此亭享誉经久,长盛不衰,成为都中一胜。陶然亭便由此成名。
天宫院
在北京这些地铁站名中,“天宫院”算是上等的了。乍一听,感觉是玉皇大帝住地方。其实,此处因为之前的名字很平凡,而一个机缘巧合下使它有了一个引以为傲的名字。承安初年,北京处于大金国的统治之下,并且是大金国的中都,金国第六位皇帝金章宗完颜璟这一天在外游猎。他玩儿了一天,收获颇丰,下午累了准备想找个地方用膳。于是皇帝带着大伙儿寻见一个村落,只见这个村子鸟语花香小溪潺潺,古槐攒天,浓荫撒地。于是龙颜大悦,就打算在这村子中打谷子的场院里用膳。忽然皇帝问到这里叫什么名字呀?小太监连忙去问,回来告诉大臣这儿叫“史各庄”。这位大臣一听,突然想到这皇帝刚想要吃饭,我告诉说这里叫“屎(史)”这不吉利啊,况且屎就屎,还“硌(各)”,吃饭就怕硌牙,这也太扫兴了啊。改个名得了,可是叫什么呢?这位大臣思前想后,一琢磨皇帝是天子,高居在宫廷,而用膳在场院。干脆各取一个字,叫做“天宫院”吧!于是回来跟金章宗说,这个村子听村民说叫做“天宫院”。皇帝一听这名儿,喝!太好了!龙颜大悦,周边的村都是什么家村,什么家庄,什么家屯,偏赶这个村落叫天宫!还正巧让我赶上了,这个得赏!第二天,这个村子就莫名其妙的受到了皇封,并得到了一块皇帝手书的“天宫院”三个字的匾额。从此也就从“史各庄”变成了“天宫院”了,于是天宫院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
其实
北京的故事
还不止这些
快乘坐4号线、10号线一起探索吧……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yanjiushenghui)
想报考人大课程研修班?
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