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36个城市在造地铁,每天投资超过7.8亿元,地铁正逐渐向二、三线城市普及。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本期观点:把钱用在服务民生上,就是用在刀刃上。
央广网财经北京4月10日消息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呼啸而过的地铁列车,熙熙攘攘的拥挤人流,这种以往只有在北上广等超大城市才拥有的景象正逐渐向全国二线城市乃至部分三线城市普及。去年,我国36个城市在造地铁,共完成投资亿元,每天投资超过7.8亿元,比上一年大幅增长33%。城市轨道交通成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仅次于公路和铁路的第三大“吸金池”。
很多中心城市都是最近几年才开始建地铁的,在城镇化加速的背景下,数亿农民进城,中心城市传统的地面交通模式已经满足不了供应的需求。很多城市的地面交通已经十分拥堵,老城区根本没法进行道路的拓宽和改造,从技术上考虑,只能往地下和空中拓展。
中国的一些三线城市尽管在国内都是中小城市,但放在发达国家,算人口可以说是大城市,而且这些城市的外来人口也不少,加快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存在刚性的需求,由于城市的公共交通基础设施明显滞后,把钱投到这一领域,可以满足老百姓的需求,把钱用在服务民生上,就是用在刀刃上。
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上海交通大学经济学院执行院长陈宪说,轨道交通项目的快速推进,可以有效缓解交通拥堵问题。
陈宪:现在特大城市最主要的问题是疏散人流的,最主要的交通工具是轨道交通。对于中国的超大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实际上是滞后的,因为过去以上海为例,想解决交通问题,想解决高架路这样的一些东西,但是这主要解决个人交通问题。对于公共交通来说,大城市、超大城市的主要的公共交通工具应该就是轨道交通,包括地面的、地下的,当然主要是地下,我们所讲的地铁,在国际上来讲,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人流的疏散靠地铁,它的便利性就是在设计的时候考虑乘坐乘客的便利性,比说换乘,到了地面以后的这些都做的非常好。
中国的轨道交通建设起步晚、存量小,陈宪认为,目前我国轨道交通的里程数增长很快,但在交通的便利性上和发达国家仍存在一定差距。
陈宪:对中国的这些超大城市、特大城市,以上海为例,轨道交通形成了一个网,但是就它的便利性而言,以及地面的便利结果而言,它和国际上很多大城市,比如纽约东京巴黎这些还是有一定有距离的,所以你现在会发现在这些城市,地面交通还是比较拥堵,人们有时候还会觉得坐地铁不是很方便,主要是什么呢?从住的地方到地铁的这段距离稍显长一点,换乘并不是很方便,所以说还有距离的,但是这些年来。我们中国这些大城市,特大城市,以及大城市的轨道交通的发展,地域还是积极的方面,还是主要的,对于有些城市的人口数量没有达到一定规模,所以它后期会在债务方面造成一些问题,包括现金流等会有一些问题。
进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研究员、北京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董焰对此作出解析。
经济之声:在经济不断发展、小汽车越来越多的背景下,为什么还要大力发展轨道交通,这对服务民生有什么好处?
董焰:我觉得我们国家已经到了应该大力发展轨道交通的一个时代,一个是为了加速国家的经济建设,便利的出行带来好处。另外轨道交通流量大,能够运载更多的人出行,而且相对来说也节约一定的土地,所以发展轨道交通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国家是非常适宜的。
经济之声:我国已有38个城市经国家批准建设轨道交通,规划总里程超过公里。但轨道交通建设耗资巨大,同时盈利又难,怎么解决快速发展中的资金问题?
董焰:这个问题是国家发改委常年以来非常很 经济之声:也就是在获批的时候已经考虑到经济和盈利的问题。
董焰:靠轨道交通盈利是很难做到的,几乎是很少很少的城市,线路有那种盈利的可能,主要是为了利于解决城市的图形问题和交通的方便问题。盈利就已经次于到第二位了,当然了我们发展这样一种交通方式也要非常注意盈利问题,也想尽办法,尽量多搞一些其他的产业来助长它的盈利。
经济之声:如果从地方政府的子角度来看,一条轨道的修建有没有可能拉动它周边的地下总体的增长?在它土地出让的过程当中,算大局面,大算账的话仍然是挣钱的吗?
董焰:这个轨道交通对院线企业的拉动带动力非常大,主要是方便人员的流通和这些物资的流通。这样会节约下来它的运力,加强了它的地面流通,这样对企业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对于职工的出行也是非常有利的。所以说轨道交通作为一个大城市是不可或缺的,从世界经济发展来看,一些大的一些经济城市,轨道交通都是比较发达的。
经济之声:在人口的流动下,您觉得怎么样把控,什么样的城市可以修建?什么样的城市可以获批?
董焰:这个要根据我们国家现在的经济发展情况,根据城市建设的具体情况来综合考虑。像我们国家由于一些城市人口比较多,都集中在城市里头,对于城市的出行非常不方便。如果要把这些大型的企业都建到城外面去,交通又是出行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在考虑城市规划的时候一定要考虑整个城市的总体布局,它的产业在什么地方,它的居住地区,既要保证居住区的美丽、干净和安静,又要保证城市的产业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因此做好城市规划,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把这城市规划做好了,会对这两方面都会得到双丰收,都比较适宜。
经济之声:一般在这样的项目获得批准之后,资金一般是怎么组成的?国家有没有支持,还是完全由地方政府自己来筹资来建成?
董焰:在城市轨道交通,一般主要是靠城市自己来筹集,国家对于城市的交通建设提供的资金几乎等于没有,除了一些个别城市以外都没有,因为国家主要是在大交通上,就是公路、铁路民航上投资的比较多,城市的交通一般由城市自己来筹集。对于经济实力和经济上发展不太强的一些城市,在这方面就有一些弱了,就应该从城市的经济发展上多方面筹集资金,另外也争取一些企业积极参与进来,合作来经营。
其他观点:
北京交通大学城市轨道交通系主任毛保华分析,地铁确实有扩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但更为重要的是目前很多城市的地面交通已经十分拥堵,城市的公共交通基础设施明显滞后,因此在本轮投资中,把钱投到这一方面,可以满足老百姓的需求,风险比较低。
贵州省政府参事、贵州社科院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胡晓登分析,未来肯定将有更多的城市加入地铁大军,像东部的泉州、温州等经济总量非常大的地级市以及像洛阳、呼和浩特等中西部城市面积较大、交通拥挤的城市有望上马地铁建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