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心理学你不是神仙,就别做拖沓

北京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www.txbyjgh.com/m/
前言:今天在朋友圈发现一条这样的内容,“新的一年,一定要改掉拖延症”。有人评论说,“这都四月啦,还新的一年呢?”。于是他回复:“这不是拖延症犯了嘛!”虽然是一个简单的段子,但它深刻的说明了一个问题,拖延,正在成为我们人生道路上最大的绊脚石!关于拖延,明代钱鹤滩便有《明日歌》的佳句: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而在现代,关于拖延的专业研究,就不得不提到一本耗时20余年的心理学著作:《拖延心理学》。它是由美国的两位心理学博士,简·博克和莱诺拉·袁,通过大量调查,实验,取证,分析,孵化出的一本有一定权威性的作品。其中详细分析了拖延现象产生的原因,并给出了有效的克服拖延的方式。读了《拖延心理学》才意识到,原来拖延,正在毁掉我们的生活。拖延中的世界,而非世界中的拖延1.最后一小时了,快补作业说一个自己亲身经历的,临近毕业季,论文总是这个时间最常提到的话题。从去年12月份敲定论文题目,一直到三月中旬老师开始催稿。这期间将近一百天的时间,一篇毕业论文怎么着都该有点起色,对老师有个交代了吧。然而并没有,从老师发送催稿消息开始,我才开始动手写那篇论文,一星期匆匆搞定。有句话叫:你不逼自己一把,永远不知道自己做完一件事能有多快!用在有拖延症的人身上,却是再合适不过了。学生时代一路走来,相信每个人都曾拖过作业,从周五拖到周六,周六拖到周日,一直到周日晚上才开始一下写完,甚至周一早上急急忙忙赶作业。但是我们明明曾有充足的时间来完成这些任务,却依然拖到了最后!2.最后一天了,快赶方案根据中国社科院的调查,在职场中,大约86%的人都有拖延的习惯,50%的人不到最后一刻,绝不开始自己手头的工作。哪怕是全职妈妈,家庭主妇,都会有拖延的习惯。吃完饭碗先放那儿,一会再洗,结果等到了不得不做下一顿饭,没有干净的锅碗的时候,才动手去洗。看到孩子弄乱的屋子和玩具,先玩会手机,一会再收拾,结果到了没有下脚地的时候,才开始收拾。老板吩咐做一份报告,我们总是习惯问一句,最晚什么时候要,我们总是等到最后期限到达之前那一小会儿时间,才去完成这个任务。......其实,做份文件,洗个碗,收拾个屋子,并用不了多长时间,而我们常有的状态是,玩的不心安理得,最后做的匆匆忙忙,没有质量,又不心甘情愿。3.情感之光,越拖越弱在诸多的拖延症分析文章中,感情上的拖延现象,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亲情中的拖延在如今的社会潮流中,在外打拼的年轻人,无法常和自己父母见面,已经成了这个时代的特色。由此催生的两个词语:“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更是充满了亲情淡薄的含义。虽是无奈之举,却也令人悲伤。许多人每年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只有短短的春节假期。所以,现代的亲情联络与维持,常常依靠电话,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bing91.net/fydyy/14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