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年过六旬的王海军翻身起床,带上宝贝相机出门“采风”:银凤湖公园亭台掩映,武河畔万亩湿地水流潺潺,一批新建“口袋公园”正在被春风唤醒……
比景色更让老王欣喜的是,连结罗庄与兰山老城、北城新区,总长13.56公里的沂蒙南路主线通车了!
一路向南,开阔的景致与凉爽的微风一同袭来,王海军的心情和道路一样畅达:“沂蒙南路通了,也就是打通了湖北路、罗程路、沂册路、南外环等交通主干路的‘任督二脉’,不光是咱老百姓出行方便了,我们罗庄也会得到更好发展!”在“摄龄”已有20多年的老王看来,镜头里的罗庄这些年的变化真是“翻天覆地”,一边是纵横交错的路网建设,罗庄“五路同筑”圆满收官;另一边,百花湖、盛能湖、银凤湖等片区开发点位已具雏形,科创智慧城正加速成型,罗庄正渐次绽放着绚丽的都市新姿。
以“破茧化蝶”之势绘开宜城壮美蓝图
在罗庄区第十五次党代会上,罗庄区“北融、南拓、东进、西优”区域协同发展战略铺开,构建起“三区并进、双轴示范、两翼突破、组团开发、整体推进”的城乡空间结构,确定了打造“临沂中央产业创新区”,建设“科创智造之城”“产城融合之城”“乐学乐养之城”目标定位,以“三湖一城”片区开发为总抓手、“四轴引领”城市更新。一体规划、分片开发,罗庄区将片区开发作为城市建设的主战场、风向标,铺开总规划面积59平方公里的“三湖一城”片区开发蓝图,着力推进城市建设由“大写意”向“工笔画”转变。
城市化进程中,真正的难题和需求不是城市框架的拉大,而是在拉大框架后如何继续走下去。
“我们坚持拓展和整合优化城区结构,完善城市产业布局,促进交通、产业、城镇融合发展。”罗庄区住建局局长张金宝说,秉持产城融合、教城融合、医城融合理念,“三湖一城”片区将打造成为城市客厅、城市阳台、城市庭院、城市走廊。
基于此,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是打造新片区的必行之路:
以对接主城为方向,盛能湖片区建设框架拉开。修建“十纵八横”18条道路,建设5所学校,建设“四馆一中心”、文化运动中心等项目;引进建设跨境电商等直播平台,做大做强孵化基地,建设城市综合体和城市功能场馆,通过蓝绿织城、产业促城、文化塑城、高品铸城等举措,建设打造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的高品质、高颜值“城市客厅”。
从星河城22楼向前俯眺,陷泥河、青龙河如玉带般环绕,一个个新产业基地拔地而起。转身后望,风格迥异的建筑错落有致,一条条由绿树、碧水、繁花组成的曲线,勾勒出百花湖片区的轮廓。银凤湖畔,互动性主题雕塑“绽放”矗立在片区公园制高点,依托银凤陶瓷,建设陶瓷文化创意园,民俗风情文旅区建设蓄势待发。“一纵四横”路网构筑起的科创智慧城骨架,剩余可开发利用土地2万余亩,片区开发已打开局面、势头强劲。
以“人城融合”之态铺陈发展康庄大道
盛夏武河,目之所及,皆是风景。清澈的河水闪着微光,大片的芦缨随风摇曳,成群的水鸟在碧波中起舞,此起彼伏地鸣唱在微风中,演奏出一曲大自然瑰丽的乐章。
“没想到这样多种水鸟就生活在城市间!”住在东蔡村民宿的游客李俊达一大早就被鸟儿的“合唱”叫醒了。
“沂河六鹭”的吟唱,响彻罗庄的四季。在罗庄,野生动物与山水,与城市,与人,融为一体,创造着诗意栖居的生活场景。“城市建设要不忘初心,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张金宝说,罗庄区力推经济增长与环境改善双赢,以改善城市形象和创优人居环境为出发点,加大建设改造力度,全力建设水在城中、城在园中、人在绿中的生态新城。
罗庄街头,不时可见高举手机“拍天”的仰望者;点开朋友圈,一幅幅蓝天白云照片又在刷屏;去年由“渣子山”蝶变而来的银凤湖公园华丽转身,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水韵、绿韵、气韵,罗庄以打造“活力水城”“秀美绿城”“清新蓝城”为抓手,持续抓好气、水、土等综合整治。实施中心城区水系连通工程,打造河清水畅、碧水润城的水生态环境;实施节点增绿、小区补绿、沿路沿河造绿等工程,持续开展土路硬化、裸土绿化等集中整治,不断“增绿提质”;深入推进海绵城市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构建优质公共服务供给体系,一批星罗棋布的口袋公园和城市公园建设工程,更让百姓体验到“更便捷的绿道、更贴近的公园、更丰富的场景、更绿色的生态”。
和谐宜人的画面传递出城市文明的脉动。罗庄将“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目标逻辑贯彻到发展蓝图的每一笔,将新发展理念全面地体现在了这座城市的建设开发上,一改传统工业区生、冷、硬的形象,营造了的人、城、产融合场景,彰显出强大吸引力。中国花谷、国际百花城等创新项目积极落户,以新一代生态产业为主要方向的产业带正在形成。
以“共享普惠”之心勾勒百姓幸福图景
路顺了,绿多了,水净了,房暖了。住进暖房子,喝上放心水,改造排水管,托起弃管楼……城市建设,重“面子”更重“里子”,罗庄区用一系列档次高、覆盖全、不花哨的民生实事让群众满意度“直线提升”。
“和新小区比不差啥!”盛庄街道万通社区居民张开金说。就在前几年,和张开金一样的12个社区、3万多群众还居住在“破烂”的老旧小区,设施陈旧、无人管理。如今,政府出面组织有力班子、引进物业管理、让承建单位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等,“托起弃管楼”民生工程给近栋“破楼”上了“低保”。
这是罗庄区抓民生工作的一个缩影,从群众最烦心、需求最迫切的事情做起。去年以来,罗庄区加快安置房建设,户群众回迁新居;7个老旧小区改造提升,户住房“旧貌换新颜”;基础配套进一步完善,罗三路全线贯通,苗花路等17条主干道建成,双月园北路等5条断头路打通;新改建综合性公园、公共游园7处,新增绿地30万平方米。
除了精心修筑“城市面子”外,罗庄的重点城建项目都在“看不见”的“里子”中。大规模的地下管网如“蛟龙入地”让雨污分流,循环利用、解决内涝让群众出行更方便。投入巨大财力着力铺设畅通连着千家万户的“四供两排”配套管网80.7公里,提高了城区供电、供气、供水、供热等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推进供排水一体化建设。据了解,今年罗庄区聚焦断头路贯通、公园绿化、雨污分流、公共服务设施等民生领域,计划实施城建项目85个,年度计划投资69亿元。
“抓民生就是抓发展。”张金宝说,城市要发展,居民要幸福,必须让城市血脉畅通,让百姓方便。罗庄的民生项目集中解决地下管网畅通和百姓身边难事,地下管网升级、路桥联通、环境美化,近年又扩展至增强城市功能建设,提升城市能级,进一步促进教城融合、医城融合、文城融合,持续改善教学条件、提升医疗服务、丰富文化涵养。
“民生建设必须‘软硬结合’。”张金宝说。如何“内外兼备”?罗庄区一方面着力突破束缚百姓生活的基础设施掣肘,另一方面城乡并进的精神文明建设给百姓带来潜移默化的“滋润”,将文化建设之“芯”注入民生硬件改善之“壳”,扭秧歌、排节目……在罗庄区一些社区村居新建的文明实践场所中,红火场面随处可见,让百姓感受到城市的幸福,百姓也在为城市的幸福加码。
以民生工程为突破口,天蓝水清、幸福指数提升的罗庄在工业基地转型道路上逐渐冲破藩篱,日新月异的城市面貌和“面子”“里子”兼备的民生项目提升了城市吸引力,为罗庄产业发展夯实“地基”。“改善民生的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与拉动投资、促进增长结合,形成良性循环。”罗庄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区政府副区长杨振龙说。
水美城美,人更美。王海军说,这些年,他把镜头更多地对准了人,因为生活在罗庄的人“笑脸越来越多了”。道路上骑自行车的小伙子、双月湖畔跳舞的女人、公园里玩闹的孩子、园区里散发着蓬勃朝气的产业工人……都成了老王照片里的“主角”。
没事的时候,王海军也会翻翻过去拍的照片,偶尔会伤感,但更多的是高兴。“咱们的罗庄越来越有活力。”他说,大家一起努力,“富强精美现代化新罗庄”的盛景一定能实现。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杜辉升通讯员董青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