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好的文案都是ldquo具象化思

本文字

最近在研究戏剧理论,学会了一个讲故事的创作技巧叫“救猫咪”。

其实救猫咪是一种比喻——以一种能让观众认同主角的方式去架构主角的情境,丰富人物形象。

当观众发现主角即使是做坏事,但只要添加一场“救猫咪”的戏,我们就能感同身受主角的困境,同时喜欢上他。以最近上映的《阿拉丁》为例,开头对应“救猫咪”的理论是成立的。一开场我们看到阿拉丁偷东西吃,为了躲避宫廷警卫的追逐,上演了市集广场街头跑酷,接下来,他躲进一条小巷子里准备吃椰枣时,无意瞥见两个饿肚子的小孩,于是把椰枣让给了他们。这时,即使阿拉丁是一个扒手,但已经不是我们印象中偷蒙拐骗的小偷,我们开始对阿拉丁产生了认同,甚至觉得他是“平民英雄”。

如果没有这段戏,只是说他是一个拥有钻石心的好人,我们可能无法感同身受。

因为这实在太抽象了。

如果你去看那些经典电影,编剧都懂得运用“救猫咪理论”让人物不扁平化,人物形象立刻丰富立体起来,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同样,写文案也深谙“救猫咪“之术——写文案的过程中,捕捉到受众的心理需求,创作一个救猫咪戏份,具象化日常生活,成功打动受众,并让他们产生预期反应。

就像李欣频早期为中兴百货公司写的儿童节特卖文案。

BEFORE

米老鼠与加菲猫追逐的童年。

孙文在广东省翠亨村的童年。

鱼儿往上游不进则退的童年。

玩具很少、玩伴很多的童年。

大人统治下的童年。

NOW

在安亲班培养先知先赢的童年。

不相信天堂但相信任天堂的童年。

玩具很多、玩伴很少的童年。

4岁开始写字、6岁开始讲英文的童年。

保护濒临绝种的快乐儿童,

请你与我们一起抢救童年。

这段文案中“救猫咪”场景是指:

米老鼠与加菲猫追逐

鱼儿往上游不进则退

4岁开始写字、6岁开始讲英文

通过匹配救猫咪场景,挑起消费者的情绪,回味你的文案,甚至产生新的思考,既匹配了品牌调性,又丰富了品牌内涵。

什么是具象化思维?

记得我刚成为一个文案的时候,很喜欢用形容词和成语堆砌。而这些华丽的词藻,根本让消费者不懂你到底在说什么,没有站在消费者的立场去写文案,难怪当初写的文案经常被毙。

文案不要自嗨,不要抽象,追求自我满足化,最重要的是影响消费者的心智。

越是具象化的文案,认知的成本就会降低,越容易得到用户的信任。沉浸到对方的语言池,勾勒出一副生动的画面,让TA认同你的产品。

那到底什么是具象化思维?

其实很简单——我们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通过味觉、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的五种感官组合拳,让用户真情实感地感受信息的过程,这就是具象化思维。

为什么我们更容易接受具象化思维?

这就要说到文字的起源,我们从中国的象形文字开始说起。

象形文字是由图画文字演化而来的,是一种最古老的字体。

从上图的造型上就能看出它所代表的事物,比如“目”就是我们人类眼睛的形状。

文字最早作为用图像传达信息的工具,“画“是表达事物最直接的方法,更加通俗易懂。

所以中国是具象思维,这是我们人类最原始接受信息的方式。它具有天然的识别度,这也是为什么看电视剧的人远多于看小说的人。

既然人的大脑天然更容易识别具象化的东西,而不太容易记住那些抽象化的概念,那么要想让你的文字给用户留下深刻印象,就要学会用具象化思维在读者的脑子里种下画面。

而从抽象化到具象化的一个过程,也是品牌人格化的过程。如果没有从抽象化到具象化的过程,大众很容易会忘记你的产品。

人格化能加深别人对你的产品的印象,越具象化,大众记忆的时间就越长。

如何用好具象化思维?

说来容易,具体还要实操。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理解具象化思维,给大家精选一组日本iichiko烧酒文案,

这组文案很特别的是,它只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bing91.net/jzxfyfbyy/1190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