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工业大学教授们的5分钟高考攻略考前冲

学习方法云分享,齐鲁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话成长首个公益性教授团队高中学习方法全指导

亲爱的同学们,你或紧张、或期待的那一天终于要来了。

六月骄阳烘烤着大地,望着日历牌上的日期,如果不是因为今年疫情的特殊原因,你已经打完了最后这场硬仗。

对我们人生而言,高考是一场需要做长期准备、投入超多时间和精力的战役,而现在,你正处于攻坚阶段,还在为胜利做着最后的准备!

今天《教授们的5分钟高考攻略》第2期——《考前冲刺大纵深,6个锦囊送给您(上)》。

本期,Y教授将以二战中前苏联总结的“大纵深”战役理论,告诉你冲刺总复习的战略、战术和方法,6个高考锦囊,请您收下。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管理学院的李晔。

我跟管院的教授们,希望为你传递有效的学习方法,帮你改进学习、提高信念、考上心仪的大学。

大家好,我是工大管院营销系的苗旺。

Y教授其实很谦虚的省略了几个标签,他是齐鲁工业大学管理学院的院长、教授、研究生导师,此外,他还是年山东省高考理科第1名,清华大学的本硕博。

Y教授总结了一套学习方法论,管理学院打包交付给你,希望对你有所价值。

各位即将冲上前线的高三学子,不管你现在是跃跃欲试还是谨小慎微,我都祝福你们即将完成人生中重要的一次洗礼。

今天,我跟M教授一起为你考前最后三个星期做点事情。通过冲刺阶段的“大纵深”战略,为你考前三周的复习保驾护航,希望能够帮到此时忙碌的你。

Y教授,您提到的“大纵深”战略,可能许多同学不明白了,究竟什么是“大纵深”战略呢?“大纵深”战略和高考复习又有什么关系呢?

“大纵深”战役理论的精髓,就是在战役攻坚阶段,使用杀伤性武器,对敌人实施全纵深突击,变防御为进攻,然后集中一切作战力量,变战术胜利为战役胜利,以达到决定性胜利的目的。

高考复习进行到今天这个阶段,已经处在了“战役攻坚”时期,“大纵深”的复习指导方针,将在最后阶段助考生一臂之力。

有了这样一个指导方针,冲刺复习不迷茫,从容自信进考场!

Y教授的“大纵深”战略,其实就是要求大家要有对各个科目统筹安排的“大局观”、对某类科目全部内容整体把握的“系统观”和对现存薄弱环节认识和突击解决的“攻坚观”。

Y教授给出的第一个锦囊就是——“重视弱势科目,切忌以强扶弱”。

大纵深战役理论讲求各军种的协同作战,每个军种都应该能够完成预定的目标并积极配合,否则会前功尽弃,而高考的各个科目也需要协同作战,只有这样,才能赢得高考的胜利。

离高考只剩下很短的时间,考生的时间与精力是有限的,如何将有限的时间与精力恰当合理地分配给各科目,这是一个首先需要探究的问题。

如果要问以什么样的状态参加高考是最好的?这个问题不太好回答,但是有一条是基本要满足的,那就是最好不要有明显落后于考生自己平均水平的科目。

考生对各科目时间与精力的投入可以看作是一种投资,投资就会面临风险,而要想最大程度地规避风险,首先就要做到平均分散风险。倘若存在明显低于自己平均水平的科目,这个科目就会像一颗定时炸弹,在无法预知的高考中,随时可能爆炸。

众所周知的“木桶理论”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如果有一块木板明显低于其它木板的高度,那么风险随时可能就会溢出,从而让你在高考中败得一塌糊涂。

没错!现实中许多考生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这个问题,但是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都会面临这样那样的问题。有两个最常见的问题。

其一,如何在高考前这么短的时间内,在各任科老师都疯狂挤榨时间的紧张形势下,从别的优势科目中挤出一点时间给弱势科目?

其二,挤出来的时间如何用来有效地提高自己弱势科目的成绩呢?

先谈第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很现实也确实棘手,优势科目的老师依然把时间抓得很紧,而劣势科目的老师倒是比较民主,这样下去,只能是弱科越来越弱,而强势科目已经不见得有多少提高的余地。

但是解决这个问题也并不是很困难,你需要问你自己:时间是我的还是老师的?毫无例外,所有的考生都会给出一个相同的答案:自己的。

其实在中学现有的教育体制下,这一点几乎被大部分学生给忽略了,习惯于听老师的话,习惯于做老师让做的事情,几乎是一个好学生的标准。但是,一个老师怎么可能有精力去了解全班几十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怎么可能有时间去因材施教地给每一个学生指导一套高考复习的方法。

好的教育是用无数个方法教授一个学生而不是用一个方法教授无数个学生。

在高考前这段有限的时间内,当然要以老师的指导为大方针、大路线,但是在老师所指方向前进的时候,要随时随地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随时随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一些局部的调整。

通俗点讲,紧跟着老师走是“大锅烩”,自己的小计划是“小勺喂”,“大锅饭”要吃饱,“小灶菜”更要喂好。

听到这我想到有的同学感叹:“我的弱势科目好像也就这样了,再补也就这个水平了,不如用我的强势科目来弥补这个差距!”。

这就是前边要说的第二个问题了。实际上,高考更像一场战争,各科目类似于不同的作战分队,只有各分队协调好,才能取得一场战争的胜利,否则,单凭一枝独秀,很可能兵败如山倒。

如果你对一门学科的掌握到了一定的程度,就完全可以灵活地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这样才能学出一批尖子生。但是如果你对一门学科的掌握还处在平均水平以下,那么我建议你按照老师的方法做。

高三的老师,都是从历年高考中摸爬滚打多年、有着丰富经验的指导者,依靠他们,你可以在短时间内使自己的弱势科目上一个新台阶。他们会告诉你哪些是这门学科的基本内容,难度不是很大,但是一定要理解;哪些是历年高考中经常出现的题型,一定要熟练;哪些是历来学生最爱出错的知识点,一定不要马虎大意。

依赖于他们的建议,你可以有针对性的复习,迅速掌握大量的基本内容,从而强化弱势科目。

不要担心时间不够用,高考前这几个周的时间,是考生潜力发挥最大的时候,只要有目标,找方法,肯定能够在最后的关头杀一个绝妙的回马枪,相信自己,切不能心存幻想,指望以强扶弱!

同学们,教授的点拨有没有让你想起曾经的自己呢?大家在复习的时候呢,一定要注意平衡好各个科目,切忌以强扶弱。

Y教授给出的第二个锦囊就是——“掌握考试信息,切忌漫天撒网”。

大纵深战役理论的实施需要对敌方的防御配置、战术地幅等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全方位、大纵深地攻击,从而突破对方战术防御,而高考也要求考生掌握必要的信息,有针对性地展开复习工作。

“时间安排不恰当,考试大纲扔一边,自我复习东一榔头西一锤,漫天撒网,没有重点”,这些是高考失败的罪魁祸首。

信息是社会最重要的元素,信息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最终结果。一个考生如果在高考的时候不清楚哪些知识必考,哪些内容必定不考,就像一个不了解比赛规则的运动员,必定失败,败得也实在不值。平常学习的时候,鼓励学生涉猎广泛,甚至超前学,那是因为有时间,有精力;而到了高考前这几周的时间,就一定要抓住重点,有的放矢。

通过对考试大纲的准确把握、往届考题的慎重分析、模拟试题的精确理解,考生能够迅速掌握第一手信息,从而能够真正地做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所以说,我们同学要想有重点和有针对性地复习,依据Y教授的提示,首先要能够准确地掌握考试信息。

另外,很多同学有这么一个疑问:为什么平常小测验的时候都能考好,但是一到大综合的时候成绩就不太理想?

Y教授可以帮助这些同学找找原因,给出解决对策吗?

其实,有这类疑问的同学大都领悟能力比较强,但主动归纳联系知识的能力比较弱。

解决这个问题的见效方法就是我要给出的第三个锦囊——“追求纲举目张,切忌一叶障目”。

知识的系统网络建设,需要同学们站在全局的观念上,分析章节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过渡与衔接,同时要有总结归纳的能力。

知识的系统网络建设的一个途径是经常在脑海里放电影。利用空闲时间,针对某一科目,梳理一下其包括哪些章,各章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区别,而每一章又都讲述了什么内容,如此不断地进行,辅以归纳总结与整理,就可以在脑海里对整个科目有一个总体的认识。

知识的系统网络建设的另一个途径是建立表格,考生可以根据自己对某一科目的认识初期整理一些类似于网络的表格,表格的最开始是对应科目的几个大的知识点,而在每个大的知识点后面又有许多有的知识点,以此类推。

复习的后期根据自己理解的深入不断地修订,包括深度的增加,平行化知识点之间的衔接。

所谓平行化知识点衔接,就是指最初属于不同大知识点的一些小知识点,而后来由于理解的深入,明白这些小知识点间的关联,从而产生横向网络,最后形成一张完全的网络,达到网络系统化的目的。

注意知识的网络系统化,并掌握以上两种途径,同学们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

没错,有上述问题的同学,一定要记住这个锦囊,也希望你能够运用知识网络系统化的途径,尽快提高归纳联系知识点的能力。

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马!

行百里者半九十,也是我们送给你的真诚忠告。

我们在此预祝各位同学顺利通过高考的关卡,也诚挚的欢迎你,通过自己的努力,将来到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管理学院来学习和成长。

如果你想更科学、更自律地制定并完成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欢迎加入我们的qq群聊,教授们亲自带领团队帮你优化学习、助你不断成长!!

注:文中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专栏主理人:李晔

李晔,博士,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年以山东省理科第1名考入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学习,年免试推荐攻读通信工程专业直博研究生,年获得博士学位。在校学习期间,先后获得清华大学新生入学一等奖学金、清华大学综合优秀一等奖学金等7项奖励。年创建“清华北大励志大讲堂”,启动“千校巡讲活动,先后出版《三招上清华》(光明日报出版社)、《知识改变人生》(新世界出版社)、《改造你的学习》(清华大学出版社)等学习方法类著作。

现任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管理学院院长、山东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山东省科学院情报研究所所长。兼任山东计算机学会秘书长、第四届山东省直机关青联副主席、第十二届济南市青联副主席、第十三届山东省青联常委、山东省大数据标准化委员会副主任委员、ACM济南专家委员、CCF济南执行委员、CCF语音对话与听觉专业组、多媒体技术专委会、高性能计算专委会委员、山东省青年创新人才协会理事、济南市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副会长,曾任山东省计算中心(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副主任、山东省计算机网络重点实验室主任、山东省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目前已主持或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省部级项目10余项,出版专著2部,发表论文80余篇,获发明专利授权10余项,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山东省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山东省科学院专利发明二等奖1项,山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曾先后获得山东省科学院中青年学术带头人、首届齐鲁最美青年(提名奖)、首届山东省直机关道德模范、山东省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济南市优秀科技工作者、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年创新团队负责人等称号。

来源:齐鲁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bing91.net/xhfydyy/1262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