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课堂
1、宝宝病毒感冒需要胸透检查排除肺炎的可能吗?
2、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怎么办?
3、宝宝入睡困难怎么办?
4、孩子乱发脾气怎么办?
5、如何培养孩子的刷牙习惯?
6、孩子特别黏人怎么办?
7、如何有效表扬孩子?
8、如何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感?
1、宝宝病毒性感冒需要胸透检查,排除肺炎的可能吗?(儿科博士专业回答)
常见的担心是咳嗽时间长了“咳成”肺炎。“肺炎”定义为通常伴有发热、呼吸道症状,以及肺实质受累证据的疾病,其中肺实质受累证据来源于体格检查或胸片显示存在浸润。
并非因为长时间的咳嗽才得肺炎,而是是因为病原入侵,已经发生呼吸道的感染(包括肺炎),才引起咳嗽。当然也有的肺炎不表现出咳嗽。
家长一听肺炎就谈虎色变,但其实从临床医生的角度来讲,肺炎又分为轻症肺炎和重症肺炎。重症肺炎的发生是有一定概率的,但比较小。轻症肺炎也属于呼吸道感染的一部分,适当地抗感染治疗,对症支持治疗,加强护理是能够好的。
轻症肺炎:发热没那么高,轻微的呼吸急促或者没有呼吸困难,肤色正常(没有紫绀),精神状态良好,氧饱和度正常,饮食正常,心率正常,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小于2秒
重症肺炎:高热不退,呼吸困难,口周皮肤发紫,精神状态不好(烦躁或者打蔫),低氧血症,吃不进去东西尿量少了,脱水,心率增快,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末梢循环不好
做任何临床决定一定要慎重地权衡利弊,不是一上来就拍胸片照CT,用上最强的抗生素,把轻症肺炎都当成重症来治。因为个孩子里有一个可能发生重症肺炎就把其他个宝贝也按照重症来治,有过度之嫌,不仅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而且小病大治造成抗生素的滥用。
当然,需要家长和医生都特别细心的观察孩子的动态变化。轻症重症其实远没有那么界限分明,医生需要把握一个尺度,既不漏诊,又不过度检查或者治疗。有点难度。
孩子太小,病情变化快。不放心还是以当地儿科医生面诊判断为准。单凭文字描述远程看不到孩子我只能帮您到这里了。请理解。
2、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怎么办?
0-6岁的孩子注意力的形成虽然与先天遗传有一定关系,但后天的环境与教育的影响更为重要。棋棋1岁半以前注意力很差,一会玩球,一会画画,一会积木,一会弹琴,平均下来每项活动不到1分钟,当时真的很着急。
后来反思了下,似乎家长在这里起到了不好的引导作用,她正玩积木呢,家长可能此时想让她吃饭,孩子就被硬生生拉走了。又或者她此时不想吃饭,家长就哄骗说边看动画片边看吃饭吧,由于动画片的吸引,孩子很安静地接受喂饭(其实正常情况下,棋棋吃饭是很喜欢自己吃的,1岁就开始自己拿筷子挑着面条吃了),殊不知家长只想着自己方便,却没想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和懒惰的根源就来自于自己。
后来我们家就开了家庭会议,全家人统一规定:饭后看电视,玩玩具。并且专门想办法来培养她的专注力,目前,她自己玩的最长一的次时间有1小时。走过弯路后总结以下几个小妙招:
1、家长不要轻易打断孩子,一定要事先沟通和询问。可以提醒何时该干什么事,现在距离下一事项的时间有多久,一来培养专注力,二来培养时间观念。
2、与孩子一起做游戏,比如藏猫猫,找一找,这些都会激发出孩子的专注力。有任务感,孩子就会集中精力完成。不过家长不要忘了,孩子完成后,一定要给予表扬,并且多向其他人夸奖孩子的进步,孩子会越来越好。
3、2-6岁的孩子一次学习的注意力时常在10-15分钟,0-2岁的孩子会更少,个别孩子有差异,家长可科学安排孩子的作息。不过家长一定要提出明确的学习和游戏要求哦,太笼统的要求对孩子没有积极作用的哈。
3、宝宝入睡困难怎么办?
宝宝入睡问题从出生开始,就一直伴随着各位家长。几个月阶段,好不容易睡着了,结果刚放下就醒了。大一点后,家长以为终于可以好好睡觉了,结果哄几个小时娃也不睡,明日还要上班,更是精力交瘁。
新生儿入睡问题,是先进入一种类似快速眼动睡眠的状态,叫做“活动睡眠期”。此时不论成人还是孩子,都容易在活动睡眠期间醒来。所以宝宝一放下就醒,也不用担心,也不要以为宝宝真的不睡了,轻声安抚让他继续睡,这样的浅睡眠要持续20分钟以上,他才能进入更深的睡眠。三个月以后会慢慢改善。
不过宝宝长大一些后,学会了各种玩,而且由于父母白天上班,宝宝很期待晚间与父母的互动,晚上就是各种high,我家棋棋就是个典型。
最开始也按照常规的方式,培养棋棋的睡前仪式:唱歌跳舞玩游戏看书听音乐之类,不过后期失灵了,她越玩越兴奋。究其原因:一是白天午睡时间过长;二是睡前绘本和音乐没有特别挑选;三是没有养成关灯睡觉的习惯。
所以查找到原因后,做了调整:缩短午睡时间,到点温柔叫醒;睡前读一些跟睡眠相关的小故事;关灯营造睡眠环境,讲讲白天发生的事,哼唱轻柔节奏缓慢的儿歌等。持之以恒,养成规律,效果比之前好一些了。
4、孩子爱发脾气怎么办?
刚出生几个月的宝宝就有脾气呢,喝奶不及时挺直腰板倔强地哭,奶味不够直接甩手推开奶瓶大哭……更别提大一点的孩子扔东西,趴地上撒泼……发脾气的路数太多,家长有时都是懵的,为啥发脾气呢?这有啥生气的呢?其实是因为孩子的大脑发育是不均衡的,就是管情绪唤起的那部分要比管理智的那部分发育快得多。所以家长也不要着急跟孩子对峙,慢慢引导,这是情绪管理最基本的一课哦。具体有以下3个建议:1.观察或描述情绪。对于还不会说话的宝宝,家长需要根据宝宝的生气表现去观察,并及时安抚,同时语言跟他沟通,你明白他为什么生气了……虽然孩子不会说话,但都听得懂,永远不要低估宝宝的理解力哈。而大一些的孩子就试着引导他说出情绪状态:是不是生气了?生谁的气?什么原因?是不是……?表达的过程会让孩子慢慢冷静下来。当然孩子有时会表达不清楚,家长要认真倾听帮他理一理。2.复述发脾气的过程。让孩子讲一讲他整个发脾气的过程,家长引导用词可以是:开始怎样呢?然后呢?再然后呢……最后呢?这样家长会明白孩子在意的地方在哪里。3.思考总结。和孩子一起总结这次发脾气的对与错,下次遇到这样的事情怎么办。引导孩子换位思考,学习情绪管理。如果是家长的原因造成孩子发脾气,家长也不要吝啬自己的道歉哦。由于工作生活压力,家长也难免会有情绪失控的时候,如果忍不住要发脾气,可以在心里默念:冷静,冷静。用上述3步解析自己哈。
5、如何培养孩子的刷牙习惯?
宝宝从4-10个月开始长牙,口腔保健应该从出牙时就该注意,越小越容易养成刷牙习惯。不过养成习惯是一件特别不容易的事,而每个孩子性格又有很大不同,家长的引导方式也会有所不同。以下仅供参考:
1、6个月左右加辅食后,一般用纱布,棉签或者指套牙刷帮助宝宝擦出污垢即可。当然刚开始宝宝不习惯会不配合,建议一位家长抱着宝宝转移注意力,哄着宝宝张嘴,另一位家长趁机简单帮宝宝擦拭即可,可在每顿饭之后都进行一次,习惯后宝宝还会觉得这种牙齿按摩很舒服呢。
2、1岁以后,宝宝手指灵活度增强后,就可以让宝宝自己刷牙啦,指套牙刷或儿童牙刷都可以,看宝宝自己喜好,不过3岁前不必使用牙膏,温水即可。此时家长主要通过夸张刷牙动作,教宝宝唱刷牙儿歌,一边游戏一边刷牙,还可以通过主题绘本阅读,引起宝宝对刷牙的兴趣,让她觉得这是一件好玩的事。
关键的是,还要培养刷牙的时间习惯哦,除了早晚,可以规定吃完甜食后必须要刷牙或漱口,而且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哈。比如我跟棋棋一起吃棒棒糖或者饼干后,我会主动说:“我要去刷牙啦,要不然小虫虫咬我牙齿,那我可受不了。”然后哼着刷牙歌,夸张地坐着刷牙动作,棋棋就会像个跟屁虫一样起身去刷牙啦。还会比赛看谁先跑到卫生间,漱口时看谁的嘴鼓的大,吐的远等。
6、孩子特别黏人怎么办?
孩子黏人是一种爱的表现,可是家长都有自己的事情做,不可能一天24小时陪伴孩子,比如正准备去上班,宝宝就哇哇大哭或是抱着妈妈不放手。
这种场景尤其是1-3岁的孩子身上特别常见。之前我家棋棋尤其如此,有时只是去楼下小超市买东西,也要哭腔喊地的,或者一定要跟。以前我总是让家人打掩护,偷偷溜走,可她还是要大哭一场,而且发现妈妈和家里人都在欺骗她,这样也会给孩子产生不好的影响。为此花了不少力气,总结几个小经验,仅供参考:
1、宝宝日常主要照料看护人,建议要2人以上,并做好分工,我家是奶奶和我。奶奶是棋棋的生活助理,负责吃喝拉撒睡;我是棋棋的陪玩助理,负责游戏和各项学习启蒙。爸爸爷爷都是偶尔的陪玩教练。这样宝宝产生依恋感最强的人会有两个,不会因为一人不在身边就会有强烈的不安全感,而且会明白什么事找什么人。
2、给宝宝讲解工作的概念。比如爸爸妈妈的工作是什么,我们是怎样工作的,工作的意义是什么,有时候可以让宝宝看看爸妈的工作状态。比如我一拿电脑,一进书房看书,棋棋就知道我要工作或上课了。同时也要强调宝宝的工作是什么,1-3岁的宝宝可以说是在家玩,3-6岁的可以说在幼儿园玩。
3、时间安排表。有精力的家庭可以在家里做一个很可爱的卡通版作息分工表,让宝宝明白不同时间点,每个人做的事情是不一样的,不过执行才是最重要的。我家目前没有做图表,主要是重复沟通,并教棋棋认表,告诉她现在家里人都在做什么。同时也会事先约定每件事情的大概时间,预告接下来要做的事情等。慢慢的,棋棋已经知道我们会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间,做不同的事情。有时候她还会提醒我:妈妈,8:00了,你该看书了吧。
4、事先沟通。当你临时有事要处理,打乱你与宝宝互动的原有计划时,一定要跟宝宝沟通,不能说不明白就直接走人。如果提前知晓,就提前做沟通;如果当时得知需要立即行动就得跟宝宝商议替代方案,并安抚情绪。不论孩子年龄大小,平等对话非常重要哦。
7、如何有效表扬孩子?
现在我们都提倡鼓励式教育,经常表扬孩子,孩子会进步得更快。可是如果只是说:真聪明,真棒!那或许这种表扬是有负面影响的。
斯坦福大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提出了人的思维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成长型思维,一种是固定型思维。成长型思维的孩子乐于迎接挑战、遇到困难也不放弃,而固定型思维的孩子害怕挑战、遇到困难会轻易放弃。
所以,表扬孩子要搞清楚这两种思维模式。比如棋棋目前会一些英语单词和短句,有时候在比她大的孩子面前不经意表现出了语言优势,有的家长就会夸:哇,真聪明,你真棒!这就是固定式思维的表扬。这种只有结果的表扬其实对孩子作用不大,有时候还会因此让孩子沾沾自喜,觉得自己天赋异禀!靠聪明就会比其他人棒很多。
一般这种情况下,我会补充说:这些词她天天说,也都是她爱吃的爱玩的内容,说多了就会了,你家宝宝也可以。
先肯定她天天练习的过程,棋棋就知道:哦,原来我会是因为我天天说,那以后我还得加强练习,别人还会夸我。再表示别人通过练习也可以达到上述效果,孩子就不会因此太骄傲。
然后我会再表扬棋棋:你今天把昨天新学的用上了,昨天还不会,但今天就会啦,不错哦~
棋棋就会知道:哦,原来我比昨天又进步了,妈妈喜欢我每天又进步,好高兴。
当然他人不知孩子努力练习的过程,上述夸奖也属正常,但家长一定要多留个心。夸孩子的具体进步,要比直接夸结果让孩子更明白她值得表扬的地方在哪里。夸孩子努力比夸聪明更有意义,以此培养孩子的成长式思维。
8、如何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感?
孩子要棒棒糖,妈妈说等一会,孩子哇哇大哭;孩子要出去玩,妈妈说等一下,孩子又是哇哇大哭。也许你也碰到过这样的情况,而这就是延迟满足感不强的表现。
延迟满足感,就是愿意推迟自己的需求,不要求立马得到,我们也可以称之为“自控力”。如此家长便知,我们确实知道自控力的重要性,但也经常表示“我控制不住我自己啊”。那如何在2-6岁这样一个最佳时机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感?以下仅供参考:
1、以身作则,说到做到。棋棋之前有一段时间喜欢边看电视边吃饭,这也是由于家里有个不好的习惯,大人们也基本是边吃饭边看手机或边看电视,从没当回事。后来发现一是影响孩子进食,二是影响注意力,所以全家人统一规定:饭后才能看电视。
当然最开始执行起来并不顺利,不过我们家里的戏精们就上线了。爸爸一吃完饭,立马请示可以看电视吗?全票通过欢呼拍掌,夸赞爸爸遵守约定。棋棋一看:果真兑现了。立马加快吃饭速度,推迟了看电视的需求。
一件小事的影响是可迁移的,后来棋棋有一次晚上要吃棒棒糖,我说可以先给你,但明天早上才能吃,吃完记得刷牙。她也能完全做到。
2、积极回应,分析利弊。家长回应孩子行为的方式影响着孩子的自控力结果。
比如孩子一写作业想着出去玩或者其他事情,不能专心。此时家长可以先安抚孩子的情绪,然后画一个大饼,帮助孩子分析利弊和长远利益:我知道你想出去玩,不过我看你的作业马上就能写完了呢,妈妈可以陪着你一起。写完了就可以尽情地玩,也不用再担心作业的问题,多好啊。
为了孩子孜孜不倦??,欢迎大家扫码加入家庭教育交流群(0-6岁),一起交流带娃的那些事,共同进步哦~
-长按加入-
你一定是好家长!
赞赏
人赞赏